释法薰
这首诗是赞美李源和圆泽的。 第一句“昭昭灵灵,未脱生死。”意思是说他们的魂魄虽然已经离体,但是他们的生命仍然没有结束。 第二句“等闲狭路相逢,无奈这冤家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在偶然之间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但是又无法避免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句“天竺山前招角歌,至今馀韵在松萝。”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在天竺山前曾经一起唱过歌,但是现在那歌声的余韵还在松萝中回响。 注释: - 昭昭灵灵
赞政黄牛 黄牛,象征勤劳与朴实。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因此,赞美黄牛的诗句往往蕴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这首诗中的“赞政黄牛”,显然是在赞美这头不知疲倦、任劳任怨的黄牛。 译文:这头勤劳的黄牛,不知如何倒骑,只听它随心所欲地行走。它漫步于广阔的原野上,鞭子和绳索对它都失去了作用。 注释: - 赞政:赞美政治或政绩。此处指赞美这头黄牛。 - 不解倒骑
注释: 赞朝阳穿破衲待月了残经 其二日晷已殂,我经未了。 掩卷立须臾,冰壶挂林杪。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太阳的运行规律来比喻人的一生。诗人感叹太阳已经落下,自己还未读完经书,于是放下书本,站立片刻,欣赏着挂在林梢的冰壶。 日晷已殂,我经未了。 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已经落山,但我还没有读完那部经书。"日晷已殂"是指太阳已经下山,而"我经未了"则表示诗人还没有读完他所读的那部经书
【注释】南高峰:又名南天竺峰,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灵岩山。北高峰:又名北天竺峰,位于苏州城东北的虎丘。咬姜呷醋期心空:佛教语,指修行者心如止水,不染尘埃。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归乡的送别词。首联写景,用“摩”字形容山峰高耸入云;颔联点题,上人即诗人的朋友,阁锡即寺庙,在南高峰下。颈联写友人归乡后心境的变化;尾联劝慰友人不要学自己归隐山林。全诗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平易可诵
解析 1. 现自在端严相: - 关键词:现自在、端严相 - 注解:此句描述观音菩萨显现出自在且端庄庄严的形象。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其出现通常预示着某种重大的启示或转变。“端严”强调了她的尊严和神圣性,而“自在”则表明她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由地行动和显现。 2. 起利他悲悯心: - 关键词:起利他、悲悯心 - 注解:观音菩萨之所以显现,是为了帮助和怜悯那些处于苦难中的众生
【注释】 赞布袋:赞颂布袋和尚(即济公),他以“布袋”代指自己的身体,行走时不用拐杖。 掣风颠:用脚尖在地面上划行,如同在狂风中行走一般。 走市廛:走过热闹的街市与市场。 回头顾盼:回首四望,顾盼生辉。 拄杖横肩:手持木棍(或手杖)横于肩上。 山僧既见:见到一位出家人。 叻(lái):方言,指人。 放下破布袋:把破烂的布袋放下。 与你一文钱:给你一文钱作为酬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谜语诗
【注释】 一衲三冬,千针万线。 日影上三竿,眼力增一半。 赞朝阳穿破衲待月了残经 其一 “一衲三冬”,指缝补衣物,一件衣服缝补三冬,即一年;“千针万线”,形容缝补之勤快、细心。两句写缝补衣物的艰辛。 日影上三竿,眼力增一半。 太阳高挂于天,光线射入室内,使室内有明暗变化,人因此目力倍增。 赏析: 《题画》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里缝补衣物的情景。诗人以“一衲三冬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脚踏木履:此句描绘了诗人在行动时穿着木制鞋子的情景。这里的“木履”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轻便的木鞋,通常用来行走或在草地上行走时增加稳定性。 译文:脚踩木履行 2. 手指虚空:描述了诗人用手指触碰虚空的动作,这可能象征着对佛法的探索或冥想。在这里,“虚空”指代佛学中的“无我”,即超越物质世界的范畴。 译文:手指虚空,象征无我 3. 法华三昧:法华三昧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状态
解析: 1. 诗句释义: - “寒山拾得”与“望月赞”可能指诗人或某位观察者的名字。 - “木叶题诗”表明这是在秋天,木叶飘落时进行的写作或创作活动。 - “寺厨执爨”(寺庙里烹制食物的灶火)和“林间舒散”描述了一个在自然中放松的场景。 - “一片冰壶无影像”比喻性地表达了一种清澈透明、毫无杂念的境界。 - “分明照破渠肝胆”意味着这种心境或境界能清楚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 -
这首诗是一首民间小调,其内容和风格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来逐句解析: 1. "灵照女赞" - 这是一个名字,可能是一位女性的名字或者角色的名字。在古代诗词中,女性往往被赋予美好的形象。在这里,“灵照”可能意味着这位女性有灵性和照耀之意,而“女赞”则表明她是一位赞歌或颂扬的对象。 2. "恶种草,生冤家" - 这是一句俗语,意为播下不好的种子,会生出不好的后代。在古代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