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晓听君臣庆贺时,六街如昼不曾迷。 普贤境界应垂问,手诏来时见紫泥。 注释 1. 晓听:清晨的时候。 2. 君臣:这里指的是皇帝和臣子。 3. 庆贺:庆祝并祝贺。 4. 六街:指京城的大街。 5. 紫泥:古代帝王用的一种红色泥巴,象征皇权。 6. 手诏: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7. 普贤:佛教中的菩萨,象征着大智慧。 8. 境界:指修行的境界。 9. 垂问:表示询问,这里是对普贤菩萨的提问。 10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古诗文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概括诗句中的重点内容。本题要求考生将“辞世颂”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出关键词的注释,最后赏析全诗。 “辞世颂”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蝉》一诗。“八十五年”是指蝉的寿命,蝉有85年的寿命,从出生到死亡需要85年的时间。这两句的意思是:“蝉经过85年才能变成蝉,但佛祖却不认识蝉
注释:一拳拳地打黄鹤楼,一趯趯地翻越鹦鹉洲。有气魄时更显有气魄,不在风月场中也不风流。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第一句“一拳拳倒黄鹤楼”,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鹤楼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第二句“一趯趯反鹦鹉洲”,则描绘出了鹦鹉洲在波涛汹涌中依旧巍峨屹立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顽强不屈精神的赞赏。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四达皇皇,无边无表,因甚有新有旧。” 此句诗意深奥,表面看似描述一种景象,实则蕴含哲理。“四通八达”,形容事物广布、普及,如同道路交错,无所不在,无所不通;“皇皇”一词,常用于形容繁忙、忙碌之意,此处用以形容事物繁多、复杂。“无边无界”,则表达事物的广泛与深远,没有边界和限制;“因何有新有旧”,则是在探讨事物变化的原因,即为何会出现新的,又为何会有旧的。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繁华热闹的场景
注释: 金钟:指寺庙里的大钟。九重城:指皇宫。 待得众生心眼活:指等到众生的心变得灵活,懂得了道理。 雪山:佛教中比喻烦恼和尘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经过六载的修行后,终于回到皇宫并开始传道的僧人的形象。他的声音如同寺庙中的金钟一般响亮,而他的教诲却如同雪山一般坚固。诗人通过这种形象的描绘,赞美了这个僧人的智慧和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它描述了一位僧人在西天(印度)修行结束后回到东土(中国)的情景。以下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和赏析: 1. 西天末叶,东土初枝。 - "西天"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净土;"末叶"意味着末了、终结的意思;"东土"则是指东方的大地,即人间。这里比喻僧人从西方极乐世界回归到了人间。 2. 趑趄梁魏兮形影相吊 - "趑趄"是指犹豫不前的样子;"梁魏"指的是梁朝和北魏两个朝代
【注释】 颂古:即《赵州从上堂记》,为宋代禅宗大师石霜庆琏的著名讲经文。赵州(804—903)名和尚,俗姓范,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到河北赵县(今属河北)弘法讲经,后被唐宣宗赐号“佛图澄”而尊称为“赵州”。 行脚(行走于道路):指游方僧人。 虚堂(虚寂之堂):指寺院。 住山:指隐修禅林。 恢(xī)佛租:恢复佛教租税的征收。此句意为恢复佛教的繁荣和兴旺。 九重城(zhòng):指皇宫
注释:炉边呵冻得能多,端石无辜日夜磨。 却把悼词为雪咏,诗魔难敌胜修罗。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李君对端砚的珍爱之情。他不仅珍惜端砚,还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自己的生命紧密相连。他用悼词来形容端砚,表达了他对端砚深深的情感。最后一句"诗魔难敌胜修罗"更是表达了他对端砚的痴迷程度,就像修罗一样强大,无人能敌。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注释】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都城(指北宋京都开封):宋代京城。 灯会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民间有观灯赏景的习俗。此诗写元宵节灯会热闹场面,突出“灯”这个主题。 【赏析】这是一首咏灯的七言绝句。全诗以元宵灯为主题,通过描写元宵佳节灯火辉煌、人潮拥挤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上元新节,处处烧灯”,点明了时令与节日,即元宵节
【注释】 一气潜回:指阳气逐渐回升。 百昌萌动:各种草木都开始萌发。 君子道长兮露柱咨参:君子的道业日益增长,如同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阳光照耀着柱子那样。露柱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用一根圆木或竹管插在地中,顶端用水银制成的球体(叫露子)来计刻度。咨参指计时。 小人道消兮灯笼作舞:小人的道义消亡,就像夜晚人们把灯笼挂在屋檐下一样起舞。 义出丰年:正义感和善良之心可以带来丰收之年。 道复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