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句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哲理诗,主要写人生易逝,应珍惜光阴,及时行乐。 前四句为第一段。首句“桃花无数”,诗人以桃花喻春光,点明时间正值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正是人们赏花踏青的好时节
注释:溪东的水草是国王的水草,溪西的水草也是国王的水草。顺其自然接受一些水草吧,不要追寻佛法的秘密。可耻的是那些追逐名利的和尚,被那些追求名利的大师踩在脚下。我向你们推荐福报,就像王老师与马师之间的一线道路一样狭窄。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追逐名利、不重视佛法的现象。诗中用“溪东”、“溪西”等自然景物来象征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追求的不屑和批判
偈颂二十五首 其十七 语言上著到,身心上著到。 要透纳僧关,料掉复料掉。 注释: 1. 语言上著到:在言语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身心上著到:在行动和行为中体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3. 要透纳僧关:要想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4. 料掉复料掉:不断反复思考和验证
【注释】 堂奥:佛堂的深处。偈颂:佛教经文,用韵文解释佛经内容。 辊:推挤。 【赏析】 这是一首颂颂大地和山川的诗歌。 “堂奥虽深无锁钥”,意思是说佛堂虽然很深,却没有可以进入的钥匙,比喻事物深邃、复杂,无法深入。 “包容大地与山河”,意思是说佛堂能够包容天地万物,如同大地和山河一样宽广。 “草窠里辊人多少,唤不回头争奈何”,意思是说在草窠里有很多众生,无论怎么呼唤他们也无法回头
注释译文: 偈颂二十五首 其十三 在京师(指长安)出产的大黄,价格十分昂贵。但人们并不认识它的道地(地道)产地,白白浪费了钱财,浪费了精力。 赏析: 大黄是一味中药,性寒味苦,有泻下热结、凉血解毒的功效,为中医治疗便秘的常用药。本篇诗中,作者用“京师”(长安)来代指“大黄”的生长地,因为长安是唐代政治文化中心,大黄在这里种植较多,质量也较高。诗人以“价直极相当”四字,写出了大黄的贵重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风萧萧,雨萧萧。 译文: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雨水从天空落下。 关键词:风、萧萧,雨、萧萧。这里使用了拟声词和叠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 天高地厚,水阔山遥。 译文:天空高远无边无际,水面广阔与远方相接,山脉连绵起伏。 关键词:天、地、水、山、广阔、遥远。这些词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一种唱导经文。偈即偶,颂是唱诵的意思。 浙东山浙西水:浙江的东部和西部的山水。 一、二句:出家人在五六个月里,往返三千里路。 三、四句:他们信步而行,可以随意踢打;伸手可提,可以随意提起。 五、六句:从不轻易地对人显示,只是深藏胸怀,袖中。 末、七句:归来时,普请大众一起做入门的欢庆,是什么?是浙东山水。 【赏析】 这首诗是《偈颂二十五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的译文是:仰山撼树,沩山良久。 说体说用,互扬家丑。 注释: 仰山撼树:仰指仰山,山指仰山,撼即摇动、摇晃,指仰山被动摇,久则山不动。 沩山良久:沩山长时间不动摇,指沩山岿然不动。 互扬家丑:互相宣扬自己的过错,比喻相互指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相互指责的行为的不满和批判。诗中通过描绘仰山被撼动而沩山岿然不动的情景,表达了修行者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偈颂二十五首 其十 百不知,百不会,吃饱饭,熟打睡。 要得克期,取灯取灯,如是三昧。 注释: 1. 不知:不知道。 2. 会:理解。 3. 打睡:睡觉。 4. 克期:准时。 5. 取灯:点灯。 6. 三昧:佛教用语,指禅定的境界,这里指修行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和状态,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态度和修行状态的反思。 “百不知,百不会,吃饱饭,熟打睡
偈颂二十五首其十一如来禅,祖师意。 儿啼子哭,鸡鸣犬吠。 是汝诸人,瞥地也未。 注释: 1. 如来禅:禅宗用语,指佛陀的禅法。 2. 祖师意:禅宗用语,指祖师的思想和意图。 3. 儿啼子哭:比喻世间的纷扰和苦难。 4. 鸡鸣犬吠:形容乡村的宁静和生活气息。 5. 瞥地:形容短暂的存在或瞬间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纷扰和生活的常态,通过对比佛家的禅法和世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