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璨
【注释】 偈颂:佛教中,“佛”是觉者的意思。这里泛指修行人。 偈颂:去去实不去,是法住法位。 去去实不去:去去,是指离开世俗的纷扰。实不,即不是。去去实不去,意思是说离开了世俗纷扰,仍然有佛法存在,佛法在一切处都存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是法住法位:是法,指佛法;住,存在;法位,指法的住所或位置。是法住法位,意思是说佛法虽然存在于一切处,但并不固定于任何一处,而是随缘教化众生。 来来实不来
今日雨,明日雨。春流岸岸深,屋漏无乾处。 【注释】: 1. 今日雨:今天的降雨。 2. 明日雨:明天的降雨。 3. 春流岸岸深:春天的水流漫过了河岸的两边。 4. 屋漏无乾处:房屋的屋顶漏水,没有干燥的地方。 5. 鲁公亭上望番城,祇有湖水无行路:在鲁公亭上望着远方的番城,只有湖水没有行走的道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连绵不断的雨水,感到生活困苦和无助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注释】 偈颂二十五首 其五:静处具足闹中境界,闹处显示静中消息。达磨面壁少林,普化摇铃闹市。皆是眼观东南,意在西北。若是向上巴鼻,毕竟何曾会得。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语,通过描述禅宗大师达摩面壁而坐和普化大师在闹市中行走的情景,来说明禅宗的修行方法。 第一句“静处具足闹中境界”,意思是说在静的地方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境界,而在闹的地方也可以体验宁静的境界。这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式
【注释】偈: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文。 开眼便是(开眼:睁开眼,即看到) 开口便是(开口:说,讲) 举手便是(举手:作揖、行礼) 举足便是(举足:走路、行动) 虽然如是(虽然:即使如此) 未是未是(未是:不是) 赏析:此偈颂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领悟和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一切皆空”思想。诗中通过比喻手法,将“开眼”、“开口”、“举手”
【注释】 偈颂二十五首其三: 偈,佛教中的唱导词,用韵文形式说明佛理,以供人诵念。颂,即歌咏,是佛教经文中的一种文体,用以说明佛性本有、修行途径等。偈颂是唱诵和讲说相结合的文体,一般以五言为主,也有七言的。偈颂分为“通”或“别”,即总颂和分颂。此诗为通颂,即总颂。 趺坐叠足:指盘腿坐下,两脚交叠。 问讯起手:指行礼问好,表示尊敬。 眼若透青:意指眼睛像水晶一样清澈明亮。 一见便了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绍昙的《偈颂十二首》。下面是诗句的解释: 1. 一冬不雨,一春不雨。 注释:冬天没有下雨,春天也没有下雨。 2. 九土皆焦枯,天高叫无路。 注释:整个地方都干枯焦黑,天空高远,仿佛没有出路。 3. 开先拄杖子忽然变作空行龙王,油然起云霈然洪澍。 注释:原本拿着拐杖的人突然变成了空中行走的龙王,天空中顿时起了云雾,大雨滂沱如注。 4. 直得枯者荣甲者拆萌者吐,发机须是千钧弩
【注释】 偈颂:一种宗教音乐,用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佛教经义。十八首,指《大正藏》中收录的十八种佛教偈颂。 其十六:指《大正藏》中第16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所载《大方广十轮经》,其中记载了“百八念珠”的故事。 道在目前,全无罅缝:佛性是众生内在的本性,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始无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左之右之,百发百中:佛教认为
【注释】偈颂十二首:即《偈颂》十二首,是唐宣宗时期的诗僧贯休所作的组诗。其内容多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宿命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苦闷和世态炎凉的感慨之情。 驷(sì)难追: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及齐侯盟于践土,齐侯曰:‘君固可与同志,社稷宗庙,欲弗许?’公子曰:‘子称齐桓以兵十九年,疆埸之会,不王而霸,今之会也,天所未厌,君其无谓矣。吾不忍久矣!从吾欲也,将携贰尔
【注释】 偈颂十二首 其六:此诗写佛的灭度,即死亡。诗人认为人死则一切消失,但佛则不同,他可以永远存在。诗中“谓吾灭度”指佛教中的涅槃,“谓吾不灭度”指佛教里的常住。 今日则有,明日则无。: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 天何高,地何极。:天有多高?地有多深? 谓吾灭度,谓吾不灭度。:佛说:我将要死去,但我并没有死去。 一个死尸,许多狼藉。:形容死者尸体横陈,一片混乱。 我观灵山百万大众
【注释】 偈颂十八首 其十八: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编撰的《白氏长庆集》中的一首诗。“偈”是梵语音译,即佛经中唱赞词的意思。“颂”,是佛教徒为歌颂、赞扬佛法而作的一种诗歌。“偈颂”即指用汉语写成的佛教歌赞。此诗是一首颂文,用以赞美释迦牟尼的功德,也表达了作者对释迦牟尼的敬仰之情。 芝山:传说中的神仙居处名,又名方丈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五老:相传为五位仙人的住处。 云静日月正,眼高天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