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玘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首先读懂全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然后逐句翻译并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及效果;最后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 (1)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写诗人收到寇彦时的赠物后作答。寇彦时送的是一把刀,所以诗人写了《谢寇彦时白石刀》。寇彦时是唐代人,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2) “战地久埋没,洪炉为再烧”意思是
【注释】 登龙游寺:即登龙门游寺院。 崔嵬:高大、雄伟。 风幡:指寺内的幡旗随风飘扬。 两州:指四川和江西。 四天:指四方。 日月:这里指太阳和月亮,泛指时间。 鱼龙:指龙。传说鱼能化成龙,所以用来比喻变化多端。 蓬壶:神话里的仙山,此处指蓬莱山或方丈山等名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寺时所写。首二句描绘了寺院的雄伟壮观,三、四句赞美了寺庙中的幡旗,五、六句赞颂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迷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结合注解和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首联:扬州城在东南,地盘宽广,是水陆交通的枢纽,舟楫穿梭,百货云集,十分繁荣。诗人描绘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展现了扬州的繁荣与热闹。 颔联:扬州城内商贾云集,淮扬一带富庶繁华;城外农田荒芜,农人困顿。诗人通过对比描绘
【注释】 北园:指作者的居所。偶成:偶然写成的诗。 酒昏便书榻:酒醉之后,就靠在榻上看书。酒昏,酒醉之意。 诗瘦怯寒菹(zū):写的诗越写越细,字迹也越写越瘦,怕冻坏手指,所以不敢吃冷菜。寒菹,一种冷菜。 志大怀千驷(sì):意气豪迈,抱负非凡,心怀天下。驷(sì),古代一车四马为一驷。这里用“千驷”比喻自己的远大志向。 功高忆五湖:功成名就后,回忆起自己曾像五湖的渔夫一样隐居江湖。五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体裁、主题或中心、人物形象、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主题思想,感情主旨等,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理解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重要语句的妙处,最后评析诗歌的情感态度或者艺术手法。此题是鉴赏古体诗,鉴赏时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如“妙手”
【注释】《早秋书事二首》:第一首写诗人正午才醒来,出门却无雀可罗捕;第二首写门前池塘中荷叶被风吹得乱翻,小路上雨水满地,槐鹅(一种水鸟)到处觅食。“齿发”指年岁。“江湖”泛指江湖生活。“终期”指希望。“卧月扣舷歌”意即在月下唱歌。 【赏析】这是两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首联“正昼睡方起,门无雀可罗”,以平淡的语气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正午才醒来”
诗句释义: 1. 早秋书事二首: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行。“书事”即写书时所思之事,此处可能指诗人在早秋这个季节中对生活、自然或情感的感悟和记录。“二首”表明这是两首作品。 2. 尽日与琴语:整日都在与琴对话,形容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3. 经旬无客过:经过十天,没有客人来访。 4. 蝉移鹊争树:蝉儿迁移,喜鹊争夺栖息的树木。 5. 鱼散雨倾河:鱼儿散落成群,大雨倾盆而下。 6.
注释 - 夫子:指代孔子。 - 贫病:贫穷且生病。 - 复冻饥:又经历寒冷和饥饿。 - 捉衿无可揽:因贫困而衣衫褴褛。 - 数米不成炊:因为穷困连一粒米都数不清楚,更别提做饭了。 - 谢蟋蟀:比喻无法报答或表达感谢。 - 留扊扅:留下工具或物品。 - 仓扁:指古代善于储存粮食的大仓官仓颉。 - 王老:可能是指王良,古代善于驾御马车的能手。 译文 孔子因为贫穷和生病,一生都在挨饿受冻。
还家有作 还家:回家。指归隐。 春已晚:春天已经过完了。 误:错,耽误。归期:回家的日期。 饮啖嬉儿笑:嬉戏玩耍。 形容:状貌。吠犬疑:狗叫声引起怀疑。 江山犹似梦:山水景色好像还在梦中一样。 巾箧谩多诗:诗囊里有很多未写的诗。巾箧:指书囊。谩(màn):空,徒然。 东园醉:在花园中喝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归隐后写于家中。首句说春天已经过去;二句说自己误了回家的日期;三
【解析】 此诗的注释中,“媙”是“簪”的古字。“年可讳”一句中的“讳”是“避”的意思,意为“不避讳”。 【答案】 译文: 头发变白有感而发。 用剪子理发没有多少日子,头发已经稀疏了数根。 不必忌讳年长可以隐瞒,事到如今还是生出了白发。 哪里能够找到马肝石,尝一尝那甘露羹呢? 有情怜爱陆展,愿意与小儿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