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孺
诗句原文: 五乳峰前达磨居,徘徊山崦竹疏疏。 自从只履西归后,卓锡泉今问已无。 译文注释: - 五乳峰前达磨居:五乳峰是少林寺附近的著名山峰,达摩是佛教禅宗的始祖,传说他在此地居住修行。这句话描述了达摩和尚在五乳峰前的隐居状态。 - 徘徊山崦竹疏疏:“徘徊”形容人或动物在一个地方来回移动,寻找出路或目标,“山崦”(山间的弯曲处)指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竹子稀疏
注释: - 昔日曾闻师子音:曾经听过狮子的叫声。师子,狮子。 - 清风匝地满丛林:清风弥漫着整个树林。匝地,遍布,到处。 - 不须更问西来意:不必再询问从西边而来的意图。西来,指从西方来的使者或物品。 - 晓月亭亭正露金:早晨的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月光照亮了金色的树叶。亭亭,形容月色明亮而美丽。 -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师子(狮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诗歌全文,然后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最后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1) “曾已香山作隐居,双泉风月自萧疏”是说在长安做官时,就曾经在香山隐居过一段时间,那时的山水风月都很清幽。这一句交代了诗人的家世背景与仕途经历,同时表现了他归隐的思想情感。 (2) “不知小邓庵相近
【注释】 师:对僧人的尊称。 契:心志相同。 更:又,再。 知音:知心的朋友。 达磨:指禅宗五祖之一的达摩大师,本姓周,南印度人。南朝梁武帝时来华,在嵩山少林寺传授禅法,后被尊称为“菩提达摩”。 少林:指少林寺。 【赏析】 首联两句诗是作者与初公的对话。作者问初公:“一见禅师(即达摩大师),就和我的心相通,还有什么更深一层的默契可说吗?”初公回答说:“哪里还有比这更深一层的默契呢?”
留题少林寺 少林来处岂无因,知有当年面壁人。 五叶一花元会得,莫将消息问残春。 注释: 诗句释义: 1. 少林来处岂无因:意即少林寺的来历难道没有原因吗? 2. 知有当年面壁人:指知道有当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传说。 3. 五叶一花元会得:意即只有五叶树开花才能达到佛性圆满,这是佛教禅宗的一种说法。 4. 莫将消息问残春:意为不要将这个消息说给春天听,因为春天已经过去了。 赏析:
昔日曾闻师子音,清风匝地满丛林。 不须更问西来意,晓月亭亭正露金。
少林来处岂无因,知有当年面壁人。 五叶一花元会得,莫将消息问残春。
李昌孺是宋代的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李昌孺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字德初:李昌孺,字德初,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 官职经历: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李昌孺以直秘阁的身份担任河北路转运使。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落职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2. 文学成就 - 诗词创作:李昌孺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
李昌孺是宋代的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李昌孺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字德初:李昌孺,字德初,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 官职经历: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李昌孺以直秘阁的身份担任河北路转运使。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落职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2. 文学成就 - 诗词创作:李昌孺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