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缜
丽日香风恣远游, 试观谁乐更谁忧。 晴翻宿麦有驯雉,春透荒郊无喘牛。 问俗偏于悬磬室,忘形真似泛渔舟。 人间俯仰成陈迹,何处好山青入眸。 译文: 阳光明媚,花香四溢,尽情地在远方游玩,试想谁的快乐,谁的忧愁? 晴朗的天空下,翻耕的麦田里偶尔有野鸡嬉戏,春天来临,荒芜的郊外看不到疲惫的牛。 问世间的习俗大多集中在贫穷人家,忘却了自己的形象,就像泛舟在湖面。 人世的浮沉如同过眼云烟
青山近人青入楼,我爱山青楼上头。 浮云半空忽过眼,长松四时并作秋。 阴晴詹尹何能卜,膏肓卢医恐未瘳。 闻道风雪犹未定,长安北望几人愁。 注释: 1. 青山近人青入楼,我爱山青楼上头:青山仿佛近在咫尺,而青山的颜色却已经融入了高楼的楼顶(指青山的颜色与高楼的青瓦、青砖相融)。“我爱山青”中的“青”指的是青山的颜色,这里形容青山的颜色之浓厚,仿佛直接进入了高楼的楼顶。 2. 浮云半空忽过眼
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诗: 鞭春漫兴次吴交石都宪韵(节选) 释鞭箫鼓闹新春,遥向滇南拜紫宸。 梦里还家元为国,客中逢节倍伤神。 风霜笔扫三千里,兵甲胸藏百万人。 只恐西方留不住,圣明收作股肱臣。 注释及赏析: 1. 释鞭箫鼓闹新春,遥向滇南拜紫宸: 解释诗句中的“解”,意为解释或说明;“鞭”指古代驱马用的木棍或竹竿,此处比喻挥动的工具。“箫鼓闹新春”描述了新年里热闹非凡的景象
【注释】 卢沟:今北京西南宛平县境内的一座古桥。 层冰:指桥上的冰。 闲睡:悠闲地躺着。 姬善造舟:指善于造桥的人。 秦知鞭石:指善于治理水患的人。 王气:帝王之气,比喻国家政治安定。 百二重关:形容地势险要。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经过北京卢沟桥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写从京国西行三十里到达卢沟桥时所看到的景象。次句写卢沟河上半架冰凌的情景。第三句写卢沟桥上彩虹卧着象是在睡觉,第四句写野店旁青山上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登上黄鹤楼,在武昌汉阳门内城上作。 沿着弯曲的城墙走上高楼,楼外长江日夜奔流不息。 黄鹤有情终在楚地,赤松无路可封留。 诗从崔颢《风骚少》开始,笛傍桓伊曲调幽幽。 日暮东风飞鸟散,白云红叶两悠悠
诗句解读: 1. 独坐寒灯蜡已灰,思乡怀古自徘徊。 - “独坐”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空无一人的屋子,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 - “寒灯蜡已灰”说明这盏灯已经很旧,甚至已经烧到只剩下烛芯。 - “思乡怀古”表达了诗人因思家而感到忧伤,同时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产生了怀旧之情。 - “自徘徊”显示了诗人在思考和回忆中无法停止,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2. 宦情冷暖随吾分,世味甜酸付此杯。 -
【注释】 戊辰:唐武宗会昌五年。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中丞:官名,掌监察御史。黔国公:官名,封爵。总戎:官名,掌一方军事。 灞:水名,流经西安东门外。省耕:视察农田耕种。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正月十四日,作者任监察御史巡视松花江、渭河一带水利时所作,是一首咏怀之作。诗的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写自然景观,尾联写诗人的感受。全诗意境开阔
【注释】 巡视:巡查。成化间: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百雉周遭:城墙上垛口有百个,周围环绕的地势雄伟壮观。一江萦抱:一条江流环绕着郧阳城。步趋同:步行到郧阳城时,与城内的官吏、百姓一同行走。荆襄:古代指荆州和襄阳一带。烟雨中:雾气弥漫,细雨蒙蒙的景象。设险:设置险要的关隘。习坎:《易经》中的卦名。开司:设立官府,管理政务。应亨丰:顺应时运,获得丰收。从今:从现在起。郧境:郧阳地区
【注释】 迎春:即《迎春曲》,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诗作。此诗首句“喧城歌吹送春牛”,写人们为迎接春天的到来,纷纷燃放爆竹,唱着迎春歌曲,欢送春神。第二句“一段烟光胜旧游”,写在一片烟雾缭绕的光中,似乎胜过了往年的美好时光。第三句“天放阳和花外转”,写天空中的太阳散发出温暖的光芒,使得花朵也在阳光中绽放。第四句“风勾寒气雨中收”,写风雨过后,天气逐渐变暖。第五句“不嫌彩胜频惊眼,陡觉年华又转头”
【注释】 耆旧:指有声望地位的人。尚书履:指尚书省的官印鞋。执法臣:指御史台官员的官帽。东吴:指苏州。故事:典故。高:指高人隐士。 【译文】 在朝廷做官三十年,声名显赫,七十岁时,鬓发又白了。 自信功成后,必须退步,力将衰朽时,乞求闲身。 凫鸥惯识尚书之履,星宿常悬执法之臣,从此东吴多故旧,林泉又有一高人。 【赏析】 《送刘与清大司寇致仕还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