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辰
次汉英教授示和尹少稷韵四首 《渊明集》卷三,“云气日佳飞鸟乐”一诗后,有小注:“此句自作也。”今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为尹少稷而作。”(《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按:此说不确。《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作“和尹少稷”,故当作和尹少稷诗读。 渊明心远自无尘,岂必山涯与水滨。 《文苑英华》:“岂必”二字,疑后人妄加。 此意付何人? 《艺蘅馆词选》引俞陛云曰:“此问无人可答
牵牛花 叶细枝柔独立难,谁人抬起傍阑干。 一朝引上檐楹去,不许时人眼下看。 注释: 牵牛花:一种植物,其花朵颜色鲜艳,形状像喇叭,常用于装饰或观赏。 叶细枝柔独立难,谁人抬起傍阑干。 注释: 叶细枝柔:形容牵牛花的叶子细长柔软,花朵鲜艳美丽。 独立难:指牵牛花生长在高处,需要攀爬才能到达,因此很难独立生长。 谁人抬起傍阑干:指谁能够将牵牛花从高高的地方摘下来放在栏杆上。 一朝引上檐楹去
頖宫夫子日扃门,厌听儿曹说怨恩。 犹念贫交无与乐,时流妙语到荒村。 注释:頖宫的夫子每天紧闭门户,厌倦地听取年轻人谈论抱怨和恩情。我仍然怀念那些贫困的朋友,没有他们与我分享快乐,但是时下流行的妙语却来到了荒凉的村庄。 译文:頖宫的夫子天天闭门不出,对年轻人的抱怨和恩情感到厌倦。我仍然想念那些贫寒的朋友,他们不曾与我一同分享欢乐,然而现在流行的话语却已来到这荒凉的地方。 赏析
【注释】: 山行五日到崇安,欲往从之尚阻艰。闻说惠州天样远,几时音问落人间。 崇安:今福建建阳市,在武夷山东南麓,为闽北名城。 【译文】: 走了五天山路才到崇安,想去投奔他还有困难。听说惠州的天地多么辽远,什么时候才能听到他的音讯?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陈德润赴惠州之作。首句交代了陈德润去岭南(即今广东)的行程,第二句写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写出岭南路途之遥远
【注释】 ①宜春士:指宜春的读书人。②毛锥:笔的别称,这里指毛笔。③夺标:夺得科举考试中的头名,指中举。④底用:有什么用处。⑤万人看:被万人注目。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一个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夺魁后的情景。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韵整齐,读来朗朗上口。第一句“只今头上半儒冠”,写读书人头戴儒帽,表明其是应考的读书人。第二句“谁肯公庭弄舌端”写读书人不愿在公堂上争辩
【解析】 “壬辰”,干支纪年法,指代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春雪正纷纷,荒山昼掩门”一句中,“正”表示时间、地点,强调了时间、地点的明确性;“纷”,指多而杂乱,突出了春天雪的多且杂乱的特点;“纷纷”“正”,都是修饰语,突出季节、气候的特点;“荒山”,荒芜冷落的地方。“荒山”是“正”和“纷”的描写对象。“羡君筋力健,策杖过前村。”这句诗的意思是
解析: 1 送王 - 这首诗的标题是“送王”,意即在这首诗中作者送别一个叫王的人。 2. 月旦于今合改评 - “月旦”通常指的是公正无私,这里指代的是公正评判或公平评价。而“合改评”意味着现在应该重新评价,这可能暗示着某种不公的评价或者需要重新审视某人的才能和价值。 3. 一官谋食百无能 - “一官”可能指的是一个官职,而“谋食”则是指谋取生计或俸禄
【注释】 琵琶洲:在今江西南昌。塞外:指西北边境一带。江州司马: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后贬为江州司马员外郎。 【赏析】 《琵琶洲》是一首七绝。诗人用“落日”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自己被贬的无奈。全诗以落日自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太上皇后閤端午帖子词” 是宋代汪应辰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其相应的译文和赏析: 1. 乾坤皆数五:乾坤,在古代指天地,数五,表示数字五,象征天地之数。乾坤皆数五意味着天地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的对应关系或规律。 2. 日月正符同:日月,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正符同意味着这两者的形态或运行规律是一致的。这里可能指的是日月交替的自然现象,或者是指日月之间的某种和谐状态。 3.
太上皇后閤端午帖子词 乾坤数五,日月同符 1. 原文 晋国燔山求介子,荆人角黍祀灵均。 圣君念旧仍从谏,千古忠贤气亦伸。 2. 译文 晋国焚烧山峦寻找忠诚的介子推;楚国人们用黍米祭奠屈原。 圣明的君主怀念过去的忠诚,始终听从忠言;这种精神让千古的忠诚和贤能之气得以伸张。 3.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晋国与楚国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君主对于忠诚和贤能的重视。晋国的焚山求介子推,象征着对忠诚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