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搢珊
【注释】:乙丑,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8年。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唐末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情况下,抒发感慨之作。诗的首句写因战乱而家无炊烟,人们生活困苦;第二句写采樵无地,生活更艰难;第三句以松柏喻人,指出人们应该像松柏一样经培养而不动摇。全篇虽只短短二十字,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爨下无薪奈若何?”意思是家里没有柴火怎么办?“爨”,通“爨”,指灶。
梦里奇缘莫当真,临川臆说本无因。 丽娘果有还魂术,千古应无枉死人。 注释: 1. 梦里奇缘莫当真:梦中的奇遇不应被当真,因为梦境往往只是虚幻的。 2. 临川臆说本无因:临川(即陈师道)是宋代诗人,他的诗作中有“临川体”,但这里说他的诗是臆造出来的,没有真实的依据。 3. 丽娘果有还魂术:丽娘(即杜丽娘)真的有还魂术,也就是传说中的死后复活的能力。 4. 千古应无枉死人:意思是在历史上
释义: 没有米做饭,那将怎么办?去年没有麦和稻。 春天来了,什么东西才能填满空空的肚子,只有野菜和草根,煮成一锅粥。 译文: 没有米可以烧饭,该怎么办呢?去年没有麦子也没有稻谷。 春天来了什么能填饱肚子呢?只有野菜和草根,煮成一锅粥来充饥。 注释: 1. 无米为炊奈若何:没有米可以烧饭,那将怎么办呢。无米:没有米,无法烧饭。为炊:烧饭。奈若何:怎么办呢。 2. 去年无麦又无禾:去年没有麦子和稻谷
【注释】: 乙丑: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边地:边疆。 烽烟:古代边防哨所点燃烽火作为报警的一种信号。 奈若何:无可奈何,无法可施。 四夷:指四方少数民族。 生波:引起动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接连不断的战乱,一波刚平息,一波又兴起。 待旦:准备天亮后行动。 不枕戈:不用兵器睡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边事为题,描绘了边疆地区战争频繁、百姓苦不堪言的状况
机上无丝奈若何?缫成白雪不须歌。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织布机上,没有丝线怎么办?即使将丝绸缫制成白纱也不需要歌唱。 茧庄收尽乡闾茧,城市几无着绮罗。 这句诗的意思是:茧庄已经收走了所有的蚕茧,城市里几乎没有丝绸可以穿。 注释:机上无丝——指纺织业中缺少原材料; 奈若何——无可奈何的样子; 缫成白雪——指将蚕丝缫制后成为白色生绢; 茧庄——这里指的是专门收购蚕茧的商贩; 乡闾——泛指乡村地区;
【注释】 乙丑: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窃药:指吴刚盗取月中的长生不老之药。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大罗,天上的星宿名。 【赏析】 此词借咏嫦娥故事来抒写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忧愤不平之情。 上阕以“悔经窃药化嫦娥”起句。“悔经”是说后悔曾经学道成仙。“窃药”指吴刚偷取月中的不死之药,用以炼丹求仙。“化嫦娥”是说这仙丹被吴刚用来变化为嫦娥,使月中嫦娥不能飞升。这是说
【注释】 (1)“深宵”:指深夜。萤火虫在深秋或初夏,因天气寒冷,夜间不活动,所以人们叫它们为“夜游的萤”。(2)“纳凉”:乘凉的意思。(3)“正低昂”:形容萤火虫飞舞的样子。(4)“喜煞”:高兴极了。(5)“儿童扑取”:孩子们追逐捉取。(6)“撤夜荧荧”:撤去夜晚的萤火虫(即萤光)。(7)“宝珠”:比喻萤火虫发出来的亮光像珍珠一样。 【赏析】 《暑夜纳凉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组诗作品
时事歌十首 其九 (乙丑) 鸦片迷人奈若何?中原流毒百年多。 眠床便作吹箫客,烟室争为安乐窝。 注释:鸦片使人迷失本性,无法自拔,中原地区遭受百年的祸害。人们沉迷于鸦片,如同吹箫者一样,将床榻当作吹奏乐器的地方;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人们争相寻找安乐窝。 译文:鸦片迷住了人们的心智,使他们无法自拔;中原地区遭受百年的祸害。人们沉迷于鸦片,如同吹箫者一样,将床榻当作吹奏乐器的地方
【注释】乙丑: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篝灯:用布或纸做灯罩,点燃后用来照明。素娥:月亮的别称。 【赏析】此诗以妇女纺织为例,抒发了当时中国妇女受封建思想束缚而难以自立的思想感情。首句写无计可施,只好让妇女去纺织;次句写近年洋纱厂的开设,使妇女不必为纺织而发愁;末句写妇女们不用去伴着月色劳作了。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之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种现实。 译文: 没有计谋怎么活
【注释】 时事歌十首 其七 (乙丑) 继晷无膏奈若何?芸窗丙夜费吟哦。 洋油亦许光蓬壁,恶臭行将掩鼻过。 译文: 继续工作没有蜡烛怎么办?芸窗丙夜费吟哦。 洋油也允许照亮墙壁,恶臭将要掩盖鼻子过去。 赏析: 这首诗是晚清诗人陈宝琛创作的《时事歌十首》之一。全诗共八句,前三句描写了作者在没有蜡烛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工作,无法入睡;后五句描述了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洋油灯照亮墙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