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烽烟奈若何?四夷无事辄生波。
一波未息一波起,待旦难忘不枕戈。

【注释】:

乙丑: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边地:边疆。

烽烟:古代边防哨所点燃烽火作为报警的一种信号。

奈若何:无可奈何,无法可施。

四夷:指四方少数民族。

生波:引起动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接连不断的战乱,一波刚平息,一波又兴起。

待旦:准备天亮后行动。

不枕戈:不用兵器睡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边事为题,描绘了边疆地区战争频繁、百姓苦不堪言的状况,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

首句“边地烽烟奈若何”,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无奈。这里的“烽烟”指的是边防哨所点燃烽火作为报警的一种信号,而“奈若何”则表示无法可施,只能任其自然。这一句既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四夷无事辄生波”,诗人用“四夷”代指四方少数民族,指出当边疆地区没有战事时,却常常引起动乱。这里的“辄生波”指的是接连不断的战乱,一波刚平息,一波又兴起。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边地战乱的频繁与严重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全诗的核心思想。诗人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战争的连续不断和难以平息。这里的“一波”既可以理解为战争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战乱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待旦不忘不枕戈”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待旦”来表达时刻警惕、随时准备应对战争的状态,而“不枕戈”则表示不用兵器睡觉。这里的“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而“枕”则是用来垫着头部睡眠的意思。诗人用“不枕戈”来表达对战争的态度,认为应该放下武器,安心休息,而不是时刻备战。这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边地战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