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圆
湖西杂感诗 其六 直木风摧秋败兰,闲观庭际可长叹。 屈原溺水伍员死,孤洁由来独立难。 注释: 1. 直木:笔直的树木,这里比喻正直的人。 2. 风摧秋败兰:秋天的风吹过,使得笔直的树上的兰花凋零枯萎。 3. 闲观庭际:闲暇之余站在庭院中。 4. 可长叹:值得深深地叹息。 5.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忠诚和才华著称。 6. 伍员: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与屈原齐名。 译文: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答出运用的艺术手法,表达的感情以及诗人的思想观点等,注意不要脱离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 本题中“尼父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两句,是说孔子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这两句诗是全诗主旨所在,是作者的感慨之语。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主张“爱人”,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种思想
【注释】 湖:指洞庭湖。 杂感诗:《湖西杂感诗》是作者晚年退居湖西时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湖西,泛指湖边的山间或湖畔之地。 冷淡:冷落,寂寞。 绝纤尘:没有一点儿尘埃。 云山:即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色。 四邻:四周。 草深人不到:草木繁茂的地方人迹罕至。 竹床蒲扇:以竹子为床,用蒲草做扇子的简朴的生活用具。 养天真:保持天然纯真的本性。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湖西的杂感之一,其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动物的理解。 首句“猛虎磨牙踞荫林,幽幽一路晚烟深。”描绘了一幅老虎潜伏在树林中的画面。这里的猛虎形象生动,它磨牙踞荫,仿佛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捕食猎物。而“幽幽一路晚烟深”则描绘了老虎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老虎的形象和周围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次句“行行君子休疑惧,此物由来食兽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题考核评价学生运用诗句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该诗句的主要内容。解答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注意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诗意。“沉沉向秋暮”的意思是:渐渐地向深秋傍晚时分靠拢;“切切声相续”的意思是:阵阵蟋蟀叫声接连不断,形容蟋蟀鸣叫声音凄惨悲切、连绵不绝的样子。“夜静草堂深”的意思是:夜静更深了,草堂里一片寂静
湖西杂感诗 其二 看云静放支公鹤,临水闲观惠子鱼。 窗下寂寥何所有,竺乾经卷仲尼书。 注释: 看云静放支公鹤:观看天空中云彩变幻的样子,如同支公的鹤在空中翱翔一般。 临水闲观惠子鱼:在清澈的水中悠闲地观察鱼儿游动的情景。 窗下寂寥何所有:窗下空无一人,只有经卷和书籍陪伴。 竺干经卷仲尼书:指书架上陈列着的竺乾(即《四十二章经》)和孔子的书籍。 赏析:
【注释】 不省:不觉察。浮生:人生,世俗的生活。身:指人的生命。谄求:巴结奉承别人以求取利益。终日:整天。走红尘:到处奔走,为官。名随没:名声随之而消失。满屋黄金:家中堆满了黄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自述其生活感受的诗作。首句点出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忧患就是自身。第二句写出了为官者的苦衷,他们整日奔波忙碌。第三句写到了人生的悲哀,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名誉也随之消失
注释:闲庭的庭院边上种有梧桐树,树上有新蝉在傍晚的风中啼叫。 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正好可以让人倾听,无端地使那些儿童惊扰了他们的美梦。 赏析:这首诗以闲静的庭园为背景,写夏末秋初,新蝉的鸣声。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茂密,是夏日里人们乘凉的好地方。“闲庭庭畔植梧桐”一句点出庭园环境。接着写庭中之景,梧桐之上,新蝉高唱。“新蝉噪晚风”,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新蝉叫声的特点。新蝉的鸣声嘹亮、清脆
玛瑙坡四咏·其四 原文 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 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 译文 玛瑙坡上那坚贞的石头, 可以修补苍天。 但女娲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留下冷冷清清的寒烟。 注释 - 玛瑙坡: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地方,位于某个山岭之中。 - 石:这里指代的是一块坚韧不屈、能够修补天空的石头。 - 补天:象征着这块石头拥有巨大的力量和价值。 -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人物
注释:凤鸟作为吉祥的象征,在世间广泛传颂其美好之名。然而一旦出现,在郊野的村庄里却让众人都感到惊讶。人们把它当作怪异的鸟类,应该用弹弓来打死它,这才明白世人过分看重虚名。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虚名浮利的批判和对自然真实的追求。诗中通过描写凤凰的出现和人们对其的反应,揭示了人们对于虚名的过分执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真实和朴素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