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圆
【解析】 1.“阳”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高悬”。 2.“小池”句中“减绿”是动词,意为“降低绿色的程度”,是形容词。 3.“风高”句中“添黄”是动词,意为“增加黄色的程度”,是形容词。 4.“圆明”句中“自喜”是动词,意为“自鸣得意”,是动词。 5.“谁愁”句中“皓白”是名词,意为“白色”,是形容词。 6.“鬓似”句中“霜”是名词,意为“白发”,是形容词。 7.“夜长”句中“夜偏长”是状语后置句
注释:玛瑙坡前的水,清凉而凉爽的夏夜也感到寒冷。 夜深时分,明亮的月光洒在玛瑙坡上,如同珍珠一样从冰盘上滑落。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玛瑙坡夜景之美的诗。首句“玛瑙坡前水,泠泠夏亦寒”形象地描绘了玛瑙坡前的水,清凉而凉爽,即使是夏天也不例外的感觉。第二句“夜深明月上,珠颗落冰盘”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情景,明亮的月光洒在玛瑙坡上,犹如珍珠般从冰盘上滑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注释:玛瑙坡前是一条小道,在秋天的夜晚我独自倚着筇杖。草丛很深,可以藏匿鬼火;苔藓已干,人迹罕至。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寂静而神秘的秋夜景象。首句“玛瑙坡前路”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玛瑙坡是一处美丽的地方,但此时已是秋天,所以小路显得更加幽静。次句“秋宵独倚筇”则表现了诗人独自行走时的心情。第三句“草深藏鬼火”形容草丛茂密,可以隐藏鬼火,表现出一种诡异的气氛
【诗句解读】 栽种空池岁已赊,暑天开处异群花。 澄波照影疑秋鹭,静夜擎香混月华。 雪态自堪怜翡翠,玉苞终耻近蒹葭。 闲来倚槛看无厌,为似禅心本绝瑕。 【译文】 种植在空旷池塘里的莲已经有些年头了,夏日开放的时分与其它花朵不同。 清澈的水面反射着莲花的影子,让人误以为是秋天的鹭鸶。 静静的夜里,莲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似乎融入了明月的光芒。 雪白的姿态显得格外可人,翠绿的莲叶仿佛翡翠一般珍贵。
山居偶成 世上喧哗耳不闻,烟萝深处绝人群。 岁寒弗改怜高柏,舒卷无机爱白云。 闲采药苗医故疾,旋编红叶写新文。 有人来问居山意,寂寂茆堂日又曛。 注释: 1. 世上喧哗耳不闻: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声在诗人的耳边都显得那么遥远和冷漠。 2. 烟萝深处绝人群:在这片幽静的山林中,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人迹匆匆。 3. 岁寒弗改怜高柏:即使岁月流逝,严寒侵袭,高耸入云的柏树依然坚韧不拔,令人钦佩。 4.
寄题虎丘山 虎丘,在苏州西南郊外,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此诗为作者对虎丘的题咏之作。首句写虎丘孤峰突兀,拔地而起,号为"虎丘",其势如踞坐的猛虎。次句写虎丘的景色,与周围众山不同,有它的独特之处。三、四两句写虎丘之景。"月涵秦始剑池冷",意谓月光如水,照映秦代铸剑之地——剑池,使池水显得更加冷冽;"藓驳生公讲石幽",意谓苔藓斑驳的生公讲处石头,显得非常幽静。五、六两句写自己虽欲隐居于此
注释:玛瑙坡前长着树,春天来时也开鲜花。雨后烟云刚刚消失,鲜艳的花朵与朝阳相争辉。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通过对玛瑙坡前树木和花朵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怀南游道友 -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好友的怀念之情。 2. 曾闻飞锡入南闽,鹤态云踪不可亲 - 描述了诗人曾经听闻友人飞锡(指僧人或道士)前往南闽地区的情景,但这种超凡脱俗的形象让诗人觉得难以接近,只能以想象的方式与之交流。 3. 静夜独吟空对月,昔年聚话更无人 - 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吟诗,面对着明亮的月亮,回忆过去与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却发现再也没有人可以共话。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 1. 先输出诗句。 2. 再输出译文。 3. 诗句与译文一一对应,并在必要时加上注释。 4. 最后附上赏析。 我们逐步完成这个任务: 第一句: - 原诗:“栽培宁暇问耕桑。” - 翻译:我种植牡丹,闲暇时不问耕作和种桑之事。 - 注释:这里的“宁暇”指的是没有时间去耕种,“问耕桑”则表示对农耕生活的一种淡泊态度。 - 赏析: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超脱
注释: 1鹤发闲梳小棹轻,芦花深处最怡情。 译文: 白发老人悠闲地梳理着小船,芦花深处最能让人感到快乐。 2自怜身外唯烟月,肯信人间有利名。 译文: 我独自感叹,身外只有烟雾和月光,哪能相信世上有名利? 3闲脱绿蓑春雨霁,醉眠深浦夕阳明。 译文: 闲暇之时,脱下绿色的鱼衣,春雨停了之后,沉醉在深水中的池塘,沐浴在明亮的夕阳下。 4陶陶终岁无人识,应笑三闾话独清。 译文: 终日沉浸在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