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诗句释义】 莺鸟已老,花也凋残,春天的事务已经过去。 明眼的和尚,多是错过机会。 楝树的花儿信风而来,不肯放过。 万户千户,一时都过了。 筑着、碰着,是谁的责任? 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译文】 春事逝去,鸟儿已老,花也凋残,春天的事务已经过去。 明眼的和尚多是错过机会,因为没能抓住春天的时机。 楝花信风而来,不肯放过,它的到来无法阻挡。 万户千户,一时都过了,所有的人家都在春天过去了。 筑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在九月的重阳节,没有白醪(指酒)可以享用,只能吃黄栗糕。他站在山顶上,望着四周,觉得一切都显得那么高大、壮观,自己感到十分渺小。突然之间,帽子掉了下去,原来是秋风扫过,吹落了他的帽子。最后一句“秋风恶”,可能是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或者对某种势力的厌恶。 注释: 1. 九日无白醪,饱餐黄栗糕:九日,即重阳节;白醪,指酒;黄栗糕,一种用黄米做的点心。 2. 孤峰绝顶
注释: - 千圣顶:佛教中供奉佛祖的寺庙,位于峨眉山的山顶。 - 三涂地底:佛教中的三个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道。 - 是汝诸人:指在座的各位。 - 总在山僧手里:意思是说,你们所有人的呼吸都在我掌控之中。 - 一时穿却:意思是说,我将你们的呼吸一口气吸入,让你们全部进入涅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赞美了山僧的智慧和慈悲。山僧通过打开千圣顶,把住三涂地底,将所有人的呼吸吸入
诗句: 分皮分髓诳盲聋,污却嵩山熊耳峰。 译文: 他们用虚假的言语欺骗瞎子和聋子,玷污了嵩山的熊耳峰。 注释: 1. 分皮分髓:形容用虚假的言辞或行为欺骗他人,使人失去判断能力。 2. 诳盲聋:欺骗瞎子和聋子,使他们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 3. 嵩山熊耳峰:嵩山的熊耳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少林寺所在地,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4. 只履携归葱岭去:只留一只脚,带着剩下的身体返回葱岭。 5.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绍昙的《偈颂》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译文和赏析: 1. 注释: - 寂然不动: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音和动作。 - 感而遂通:在内心有所感触后,就自然地理解或领悟了。 - 癞马系枯桩:比喻一个人虽然有缺陷,但是被正确引导,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人。 - 四方八面绝罗笼: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没有束缚和限制,形容自由自在。 - 不下禅床:不下功夫去打坐冥想,即不拘泥于形式。 -
【注释】 偈颂:梵语“伽陀”的音译。佛教中的一种韵文体裁,用散文、诗歌或骈体写成,用来诵读和唱诵佛经。 兜率宫:佛教名山,又称兜率天宫,在南印度拘卢那竭国。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所居住之地。 借场开:即借用场地开坛说法。 泥水:泥土,比喻众生。 补处:佛教称佛的涅槃(即死亡)为补特伽罗(梵文音译),涅槃是无始以来所有因果的总集,是一切众生最终归宿的地方,故说“当生补处”。 【赏析】 这首偈颂的意思是
【诗句】 头顶天,脚踏地。 闻鼓声上来,减多少意气。 他杀不如自杀,参他不如参己。 森罗万像,是汝诸人知识。 森罗万像,是汝诸人自己。 堪笑嵩山破灶堕,既是泥土合成,又要破也堕也。 【译文】 抬头仰望天空,低头俯瞰大地。 听到鼓声响起,我的志气减少了多少? 他杀还不如自杀,学习别人不如学习自己。 无数的形象如同森罗万象,是你我的知识。 无数的影像如同森罗万象,是你我自身。 可笑的是嵩山的破灶
这首诗的译文是: 穿透了言辞的诠释,铁山横卧。 切断了言语的诠释,通涂荒草。 自幼持守斋戒如今已衰老。 注释: - 穿透(穿破):突破,打破。 - 诠(juàn牵):解释,解说。 - 横卧:横着躺下。 - 截断(zhé duàn:切断): 切断,阻断。 - 言诠:语言的诠释、说法。 - 自小(从小、从年轻的时候):自从年少时起。 - 持斋(chí zhāi持斋):持守斋戒。 - 今日已老
【注释】 金圈:指金环。栗蓬:指松木。炉鞴(b6 ěr):冶炼工具。熔融:熔化。吞得、透得:能吞下、能融化。钝铁顽铜:指坚硬的生铁和青铜。百丈徒夸三日聋:比喻徒有虚名,没有实际功效,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炼铁诗。炼铁要经过“烧”(火)、“鼓”、“锻”三个过程:先在炉中烧红矿石,然后以鼓风助燃,最后锻打成器。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炼铁的过程。第一句写炼铁前的准备工作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是药非药,信手拈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药物并不是真正的药物,只是随手拈来的。这里的“是药”和“信手拈来”都是关键词。 "杀人活人,风生八极。"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药物可以救人于死地,也可以让人从死亡中复活。这里的“杀人活人”和“风生八极”都是关键词。 "任是文殊维摩,也少这一服不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这样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