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诗句翻译与注释 第1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 三界: 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 无安: 没有安宁。 - 火宅: 比喻充满危险和冲突的环境或状态。 - 译文:整个宇宙都没有宁静,就像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住所。 第2句:“良医之门,愈多病人。” - 良医: 医术高超的医生。 - 门: 比喻处所或方法。 - 译文:医治疾病的好方法,却有越来越多的病患。 第3句
【注释】: 一处通,千处万处绝罗笼。 - 注释: "一处通",意指一个地方(或一个事物)可以通透、无阻碍,即“一通百通”。 "千处万处绝罗笼",意指尽管有千万种方法(或方式),但仍然无法逃脱被束缚或限制的命运。这里的“罗笼”比喻为束缚或限制人们自由的东西。 青山常在,知识难逢。 - 注释: “青山常在",意指青山永远存在,不会消失或改变。 "知识难逢",意为遇到真正的知识或智慧是困难的
【译文】 冬天晴朗温暖,梅花已经开放。 林下道人,折了一枝两枝。 只见清香可爱,不知道结的梅子是否能够用来熬粥,仍然有雪。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韵文、颂文。 一百六十九首:指唐代诗人李郢的诗作。 其七十:是第七十首诗。 冬晴暖:指冬日天气晴暖。 梅花尽开:指冬天的梅花都开放了。 林下道人:指林中的僧人。 折得一蓓两蓓:指林中的僧人折了一些花来。 清香可爱:指梅花的芳香很可爱。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一种唱导诗,多用韵语来说明佛法的妙谛。一百六十九首:即《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一首。寒时寒杀,热时热杀:指一切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寒和热。诸方普请寒暄:佛教中对出家人的称谓,意谓在寒冷的时候请他们暖身,在炎热的时候请他们消暑。双林寒时热杀,热时寒杀:指寒时如火,热时如冰。且非别换条贯(quán juàn),大士从来头戴冠:意谓不是换了一种境界或方法
【注释】 偈颂:佛教的一种诗歌,即佛门中的诗。 双林:指双林寺,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南麓。 偈:佛教用语,是佛经中一种文体的名称。 生:出生;死:死亡。 灭:消失。 生死不相关:生命与死亡无关;相互独立。 彼此:互相;相互之间。 是途辙:同一条路。 【赏析】 此诗以“双林树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全诗语言简洁凝练,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首句“双林树下生”
【注释】 雪窦:雪窦山。与么:对佛门中人而言,“么”为“什么”之意,即佛门中人对佛法的询问。瞒诸人:欺骗其他人。埋没诸人:隐藏、掩盖其他人。 【赏析】: 雪窦山上,有一个叫“雪窦禅院”的小寺。寺里有一位名叫灵隐的和尚。有一次,他跟佛门中的人谈话,想骗住他们。他故意装作不懂佛法的样子,问对方:“我如果告诉你们,我的师傅住在五台山,你们能相信吗?” 佛门中人回答道:“我们当然不相信。” 灵隐又问
【注释】 偈颂:梵语“偈”是佛教的颂文,是佛教徒唱诵的一种韵文,用以表达对佛或法的赞美和敬仰。“颂”就是歌咏的意思。 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指佛教徒修行的场所,即寺院,而普通人则无此道路可走。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指佛教所说的“三时不可得”,即前世、今世、来世均不存在。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比喻佛法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理解。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指佛教中的“二无”说
大海一沤,未发已前。 坤六段,乾三连。 拟欲眨眼,驴年驴年。 注释: 1.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的第六十七首,这是一首佛教经文的节选,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理解。 2. "大海一沤",指大海中的每一个水泡,都是大海的一部分,但又独立存在。"未发已前",表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即没有生灭之分。 3. "坤六段,乾三连",是指宇宙的基本结构,坤卦代表大地,代表万物的根基;乾卦代表天空
注释:正月初一是元旦,一切都显得新。僧人应该抓住时机,接受福佑,而不是随波逐流。 柏树子,麻三斤,死柴头上放阳春。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赞美了僧人在正旦令晨时,抓住时机,接受福佑,而不是随波逐流。诗人用柏树子和麻三斤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僧人的生活状态。柏树子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而麻三斤则象征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赞美。 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五十九 诗句解读: 1. 天得中,星辰罗。 - “天得中”可能指的是某种宇宙或自然的平衡状态。 - “星辰罗”意味着天空中的星星密集分布,形成了美丽的图案或阵列。 2. 地得中,阴阳和。 - “地得中”指的是大地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 “阴阳和”强调了自然界的对立面(阴阳)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3. 衲僧得中,罢却干戈。 - “衲僧”可能指的是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