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译文: 1. 文殊菩萨的妙德并非遥不可及。他的三障(烦恼)和三毒(贪、嗔、痴)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空”。 2. 五阴(五种烦恼,包括色、受、想、行、识)缠缚于五阴界,六入无知,但能通达六种智慧。 3. 四倒(即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与四果(即八正道)并无差别,都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4. 七觉(即眼耳鼻舌身意)与菩提(即觉悟的智慧)本质上是一样的,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流浪会导向真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共二十篇,每一篇都有独立的序言。其中第一章“明心非断常”的译文如下: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行路难》系列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
诗的原文: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四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注释】 诗的译文:自己有二十首诗,现在写第十九首。 独自足:自得无碍,自在无碍。 愿心无限局:愿心无边无际。 怨亲法界语圆真:怨亲法界的言辞是圆融真实的。 始得应身化群育:这才能够应身教化众生。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禅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怨亲”的法界语言,才能够真正达到“应身化群育”的境界。 作者通过“独自诗二十章 其十九”这句话
“独自佳”的“独”字,表现了诗人独立自主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欣赏。这里的“禅味”,指的是佛教禅宗的韵味,也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超脱物欲的生活态度。“朝餐不用虾”,表明了诗人在饮食上的选择,他更倾向于自然、简朴的食物,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和习俗。 接下来是对诗句的解析: 1. “弊此抟食如应与”,意思是说摒弃这些世俗的诱惑,如同顺应某种命令或指示一样,不为外界所动。在这里
【诗句释义】 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 其三 三更中,观法空不空。 无起无生灭,体一真如同。 译文: 此时,大师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当日夜思考并观察自己的心性,如果心中没有生死的烦恼和执着,那才是真正清净的状态。 注释: - 尔时大士:此时,大师。 - 语诸弟子:对弟子们说话。 - 昼夜思维观察自心:日夜不停地思考和观察自己的内心。 -
注释: 五更刚过,我虔诚地拜了又拜。 归依佛法,没有新旧之分。 它不是虚假的,也不是虚幻的。 赏析: 这首诗是大士为弟子们讲述佛法时所唱的歌曲之一,全诗分为五章,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章。大士告诉弟子们,佛法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真理,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幻的东西。这种真实存在不是新的,也不是旧的,它是永恒不变的。弟子们应该虔诚地拜佛,归依佛法,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
【注释】 独自:自己;二十:指诗篇二十首;其十八:第十八首。 【赏析】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即自然无为是大道的本然属性。“学”在这里指学习。《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意即人为干预往往适得其反。这是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此诗用这种思想来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首二句,诗人以“独自”开题,表明自己独立思考、自我反省。“奇”即独特。“正是”两句,承上启下
注释: 四更天的时候,观察法缘无缘。 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大士观察法缘和无为法的思想过程,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诗中强调了观察、思维和解脱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无为法的赞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