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 独自诗二十章 其二十:指诗人自己作的诗,有二十首。意中:心里。心储蓄:比喻内心有所积蓄,即蓄积在心中。系衣珠:把衣服上的纽扣解开,以便换上新衣裳。历劫(jiè)弥生根:指经历磨难而使生命力增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独自宿”四句,写诗人自喻为一具“良友”,在孤寂的夜晚里,他解下衣服上的纽扣,换上新衣,以迎接新的日子。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独自:独行,单独。诗二十章,指《诗经·卫风》中的《硕鼠》。其六:即第6章。见色恰如盲:看见颜色就像瞎子一样看不见。轻躯同类化:身体虽然轻盈,却能化成同类。蠕动未曾惊:像蠕虫一样没有一点惊慌。 【赏析】 “独自行”三句,写诗人独自行走的情景。这几句的意思是:自己独自一个人走路,看见颜色就和盲人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了。“轻躯类”,即“轻躯同类”,意即轻飘飘的身体能与同类相融合。“未惊”
【注释】 独自:孤独。欢:快乐。取世缘看:观察世俗的人情。无常境:变化不定的境界。一理向心观:用一种道理来看待。心观:内心观照。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独乐”时,观察世间人情。作者把人生比作无常境界,强调以心观照,悟出其中的哲理。 首句“独自欢”,是说自己独自寻得快乐。次句“试取世缘看”,是说自己试着去观察世间的人和事。“世缘”,指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和情缘。“看”,观察、体会。 三
注释:在一更天开始的时候,心香遍布整个宇宙。 敬爱的无上尊贵的佛陀,我的心已经没有烦恼和执着了。 赏析:这是一首颂赞佛陀的诗歌,表达了对佛陀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一更天开始时的景象,表达了对佛陀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心香遍界起”等词语,表达了对佛陀智慧的赞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注释:此时大士对弟子们说,要你们昼夜不停地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心中不产生任何念头,那就可以称之为无念。这种境界叫做“寂”,是解脱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五章词来表达这些思想。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大士对禅修的理解。他认为,要想达到禅修的最高境界,必须摒弃一切杂念,使自己的心念保持一种平静、空灵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寂”,也就是无念。只有真正做到了无念,才能达到禅修的真谛,从而获得解脱。因此
【注释】 独乐:独自快乐。但欲求无学:只愿不求学问。急断三界绳:急迫地割断三界(即天人、阿修罗、地狱众生)的绳索,使他们解脱。泥□恶:指六道轮回中的地狱众生。 【赏析】 此诗为《归去来兮辞》组诗之十五。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世俗的厌倦和追求自由、解脱的愿望。诗人以自己“乐”而“欲”的心境开篇,表达了他不愿受俗世纷扰、不慕荣利、追求精神自由和解脱的愿望。接着
【注释】 独自:独自吟咏。玄:玄理,指道家的虚无之理。 休息攀缘境,不著有无边:休息攀缘,即休息攀援,指在山林中打坐修行。着,附着。无边:无穷无尽。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士生活的诗。诗人以独处山林的隐士为主人公,通过其独处时的种种表现,展示了他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境界,以及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独自”两字,表明了诗人孤独地生活在深山之中
【注释】 独自:独自吟诵,自作诗章。 二十章:指诗歌共有二十首。 问:请问,请教。 取:取舍,选择。 照了:比喻说理透彻。 巧说:机智的议论。 皆空:全都空洞无物。 咽喉唇舌:比喻人的口才和辩才。主:主宰,控制。 赏析: 此篇为《古诗十九首》之一。“独”字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示孤独、寂寞等情绪。本篇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感。整首诗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
【解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当时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诗的前两句说:独自诗二十章,其实离声名。诗人以“独”字起头,点明了自己流徙他乡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后两句写自己在荆棘丛莽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答案】 独自诗二十章 其十二 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 注释: 独自:独自承受;精:专一。其实:实际上
注释:独自好,指自己喜欢追求真理。决求菩萨道,表示自己决心要成为菩萨,追求真理。万行为众生,表示菩萨愿意为一切众生着想,帮助他们解脱痛苦。未取泥洹宝,表示菩萨不愿意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而是为了众生的解脱痛苦而努力修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的菩萨情怀。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真理的境界,为此他愿意舍弃个人的名利和享受,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而努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