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行路难》系列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逐句翻译: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 看不见心的本质,它是细微而精巧的,既不属于创作,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更不是以颜色命名的。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 它虽然平静,但又不是有形有相的,它像圣人那样神圣,又像是凡夫一样平凡,但它自身具有灵性。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 这种灵性无形,却始终在起作用,即使它存在,也是无形的。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 心性既没有来也没有去,一切因缘和思量都在不停地流转。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 正觉是真正的觉悟,通过修行和智慧,我们可以制定和理解这部尊贵的经典。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 为了消除各种妄想和偏见,我们应该明白寂灭的道理,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 广泛地讲解菩提和行为,而这二者实际上是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 了悟到声音的本质是无处不在的,就像三种毒素(贪、瞋、痴)和烦恼一样,它们并不亏损我们的内心。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 进一步了解五阴(五种心理状态)都是空寂的,通过正慧(正确的智慧)可以控制和理解这六种情感。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 在这样的理解和修行下,人们的六种情感随着念头的消逝而消亡,这就是真正到达涅槃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述心灵的微妙和复杂性,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修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心性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哲学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诗中也包含了对世间万物无常性的洞察,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诗歌,值得深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