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四句,然后逐句进行释义:

第一句:“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 译文:你看不到真实的光明和清晰的本性,就像没有光明的镜子一样。
  • 关键词注释:“君不见”:表示诗人在呼唤读者来关注这个问题。 “真照”:指真实的光明,即佛性。 “性”:本性、本质。 “通鉴”: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 “坦荡”:宽广、坦荡。 “复无平”:再次没有平坦。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真实光明和本性的迷茫,以及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第二句:“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 译文:保持无知的状态,却能明白真正的光明。
  • 关键词注释:“安住”:保持、稳定。“无知”:无知、不明白。 “了达”:完全明白、彻底理解。 “明照”:真正的光明。 “无明”:不明白、无知。
  • 赏析:这一句通过对比“无知”和“明了”的状态,强调了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

第三句:“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 译文:永远断绝一切行为,开始在不行动中勤奋。
  • 关键词注释:“一心”:一种状态,代表清净无染的心。 “永断”:永远断绝。 “诸行”:各种行为、欲望。 “始复”:开始、重新。 “勤行”:勤奋的行为。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态度,即要超越世俗的欲望和行为,达到内心的清净。

第四句:“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 译文:一心不是心的实体,也不是单独的一个,没有哪一个心,就没有行为的产生。
  • 关键词注释:“一心”:清净之心,代表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非心”:不是心的实体,也不等于一个单一的存在。 “无一”:没有哪一个,也等于“没有一个”。 “无心”:没有特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特定的目的或者行为。 “行不生”:行为的产生。
  • 赏析:这一句进一步阐释了作者对于“一心”的理解,即“一心”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行为,是行为产生的基础。

第五句:“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 译文:认识到心就是无生之法,不是离开生命法则而有生死的。
  • 关键词注释:“识心”:认识、了解心。 “即”:就是、等同。 “无生法”:没有生死的法门。 “离生法”:离开生死的法则或方法。 “有无生”:有没有生死。
  • 赏析:这一句阐述了作者对“无生法”的理解,认为认识并实践“无生法”,就能超越生死轮回。

第六句:“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 译文:如果知道所有因果都是自性的显现,那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颠倒黑白。
  • 关键词注释:“诸缘”:所有的因果关系。 “性无起”:自性的显现。 “随心”:随心所欲。 “颠倒”:颠倒黑白。 “任纵横”:任凭摆布、任意妄为。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因果循环的认识,认为所有的因缘都是自性的显现,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这些因缘。

第七句:“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 译文:解开了心中的空性,就没有障碍;世间的言论就不必要争论了。
  • 关键词注释:“解了”:解开、理解。 “空心”:内心的空虚、无执。 “隔碍”:障碍、阻碍。 “世间言论”:世间的各种说法和评论。 “不庸争”:不需要争论。
  • 赏析:这一句强调了理解空性的重要性,认为一旦理解了空性,就不会受到外界言论的影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第八句:“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 译文:如果再次陷入苦乐之争,就会迷失在贪嗔痴三毒之中。
  • 关键词注释:“若复”:再次。 “苦欲”:苦乐的欲望。 “争言论”:争论和讨论各种观点。 “方为”:成为、成为…的原因。 “贪痴”:贪欲和愚痴。 “之所”:的原因所在。
  • 赏析:这一句警示人们,不要陷入贪嗔痴的循环之中,否则就会迷失自己,无法实现真正的解脱和修行。

第九句:“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 译文: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乐于观察和认知,而五蕴烦恼的尘劳会随之再生。
  • 关键词注释:“是故”:因此。 “经言”:佛陀的言论、教诲。 “乐知见”:乐于观察和认知。 “五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现象。 “尘劳”:烦恼,指烦恼业障。 “随复生”:随之再生。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佛陀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认知,同时指出五蕴烦恼会随着时间而再生,提醒人们要保持警惕,不断修行,以摆脱烦恼束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