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诗的原文: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四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译文:

在《行路难》的第二篇里,我们看到了佛陀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见解。在这篇序言中,佛陀指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常的、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固定。如果一个人执著于某种固定的法则或观念,就会陷入迷惑之中,反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并不是要我们去追求一种固定的、不变的真理,而是要我们通过修行和观察,去领悟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解脱的境地。

在这首诗中,佛陀还强调了“无相虚空”的观念。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因此,我们应该超越这种相对的存在观,去领悟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本质。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解脱的境地,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奥秘。

这首诗还涉及到了一种叫做“大悲”的观念。佛陀认为,大悲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只有具备了大悲之心,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首诗的最后部分,佛陀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此昏迷即无性。”他认为,只有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万物的真实本质,而不是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解脱的境地,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奥秘。

赏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是空无的,它们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随缘而生、随缘而灭。这种观念对于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也表达了佛陀对世人执着于世俗名利的批评。佛陀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观察,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而不是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首诗还提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大悲。大悲是佛教中的一种高尚情操,它要求我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只有具备了大悲之心,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的精神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