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注释: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君不见”:表示对下面内容的强调和提醒。
“智人”:指明智的人。
“求心”:追求内心的欲望或欲望的心。
“不求佛”:不寻求外在的宗教或佛教中的佛法。
“诸法寂灭”:所有事物都归于寂静,没有生灭变化。
“即”:就。
“贪淫”:贪婪与淫欲。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爱欲贪淫”:因爱与欲望而产生的贪婪和色情。
“徵”:征验,指寻找或探求。
“我亦徵心于无心”:我也在探寻欲望的源头时发现它其实不存在。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若也”:假设或如果。
“复不得”:再次没有得到满足。
“无起贪淫”:没有开始产生贪婪。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贪淫无起亦无灭”:贪婪从未出现过也没有消失过。
“颠倒”:混乱、颠倒。
“非浅”:不是肤浅的。
“非深”:不是深刻的。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又亦不得”:同样不能得到。
“非贪欲”:并不是真正的贪欲。
“无得不得”:既没有得到也没有得到。
“妙难寻”:这种状态非常微妙且难以捉摸。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三毒性”:三种毒素或烦恼。
“具足”:足够,充足。
“坚固林”:坚不可摧的森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馀事”:其他事情。
“贪淫”:贪婪和色情。
“为佛事”:成为佛的事业或行为。
“更无三毒横相侵”:除此之外没有受到这三种毒素的影响。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若求出离”:如果寻求脱离。
“沉没”:陷入困境或无法自拔。
“分别”:分辨或区分。
“还复沈”:再次陷入困境。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诸佛”:所有的佛陀。
“善得”:擅长处理或理解。
“三毒”:指烦恼、贪欲和瞋恚(愤怒)。
“虚妄”:虚假不实。
“不能任”:无法承受或忍受。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我亦勤修”:我也一直在修炼。
“三毒性”:前文提到的三种毒素。
“更不愿”:更加不愿意去寻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系列的第六篇。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心灵深处的洞察和探索。整首诗通过对人性、欲望、苦痛以及心灵的修行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句“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通过对比智慧之人(智者)与追求外在宗教(佛)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物质追求和心灵解脱的不同看法。接着,诗中提到“诸法寂灭即贪淫”,指出贪欲的本质在于其无常和虚幻,从而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在于超越贪欲,达到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展开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如“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表达了作者认识到欲望并非源自内心深处,而是外物所引发。而在“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中,则揭示了欲望的无始无终,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尽循环。此外,诗中多次提及“贪淫”、“无得”等概念,强调了心灵清净的重要性。
结尾两句“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更是总结了全文的核心思想,即贪欲的存在既是无形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其影响深远而复杂。诗中的“三毒性”比喻了人生中的各种烦恼和诱惑,而“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则传达了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即使众生被种种烦恼所困扰,但仍有机会通过修行来超越它们。最后一句“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则是作者的自我期许和坚持,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欲望、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