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译文:

  1. 文殊菩萨的妙德并非遥不可及。他的三障(烦恼)和三毒(贪、嗔、痴)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空”。
  2. 五阴(五种烦恼,包括色、受、想、行、识)缠缚于五阴界,六入无知,但能通达六种智慧。
  3. 四倒(即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与四果(即八正道)并无差别,都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4. 七觉(即眼耳鼻舌身意)与菩提(即觉悟的智慧)本质上是一样的,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流浪会导向真宗。
  5. 一切烦恼都归于空寂,真正的佛法藏在人们的心胸中。
  6. 恒河沙数般的法忍(忍耐)相随伴随,只因为自己的差舛而未能相遇。
  7. 诸佛如来都在何所住?都在贪淫爱欲中。今天劝诫我们要断除贪欲,这是为了方便教化那些尚未开悟的孩子。
  8. 贪欲的本相是真正的清净,但人们却错误地称其为空,这同样是无意义的。
  9. 行路难,但心中的路并不难。寄语真正修习的无念之士,千万不要在分别取舍上毁谤贪欲。

赏析:
《行路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共二十篇并序,第九章名为“明无断烦恼”。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路上的种种困难和烦恼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解脱之道的执着追求。

首句“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文殊菩萨的功德描绘得超凡脱俗,远离尘世。接着,诗人指出三障(烦恼)、三毒(贪、瞋、痴)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空”,“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这两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烦恼与佛法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通过对四倒(四圣谛)、四果(八正道)的描述,揭示了它们与七觉(七识)和菩提之间的一致性。这种描述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展示了他对于修行方法的深刻洞察。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批评那些沉迷于七觉(七识)的人,认为他们虽然追求智慧,但却陷入了假说的空境之中。这一转折不仅揭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对修行者应有态度的反思。

最后两句,“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则是诗人对修行路上困难的一种超脱态度。他认为,修行之路虽难,但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同时,他也提醒修行者不要因为自己的差舛而错过佛法的真谛。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又意蕴深远,既有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又有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它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