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行路难》系列的第7章,也是其中的第7篇。

翻译:

  1.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 “不可见”或“无法看见”:表示一种超越直观的理解或认识,强调真理超越了我们的感官经验。
  • “般若真源”,指佛教中的般若智慧,即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本常净”表示这种智慧的本质是恒常清净的。
  • “生死根际”,指生命的起起落落,生死轮回的根源。”自虚微”则表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虚无和微妙的。
  1.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 “即此”:指的是当前的状态,即生死轮回。”真般若”:真正理解般若智慧的人能够认识到生死本身并非真实存在。
  • “离斯外觅”:寻找超越生死的东西是徒劳的,因为真正的理解来自对生死本身的洞察。
  • “反相违”:与上述相反的行为或观念,即试图通过外在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生死,实际上是相悖的。
  1.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 “心若分别”:如果人心中有了分别心(即区分心),就会陷入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之中。
  • “诸苦毒难竟”:各种痛苦和苦难难以结束,因为人心中的分别心会使得问题复杂化。
  1.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 “今若”:现在的人们可能会把生活看作是一种工作或任务。
  • “为功匠”:把人生看作一个工匠的作品,意味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被看作是某种成就或目标。
  • “虚妄颠倒”: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变得颠倒和错误。
  1.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 “但”:仅仅是、仅仅有。”假空言语”:只是一些表面的、虚幻的话语或理论。
  • “净秽两边”:纯净和污秽两个方面都不存在。这表明真正的理解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
  1.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 “无心舍离”:没有任何执着的心,可以自由地离开或放下生死的束缚。
  • “涅盘无心”:在没有执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不再追求任何事物。
  1.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 “涅槃”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在这里被用来象征真正的理解和解脱。
  • “生死无心”:当人达到涅槃时,他对生死的看法会变得淡然,不再被生死所困扰。
  • “般若晖”:在这种状态下,般若智慧的光芒得以显现。
  1.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 “般若”:般若智慧。”无心”: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的心。”明照用”:这种智慧能照亮一切,无所不能。
  • “无照无用”:不被任何事物所干扰,因此不需要依赖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断言辞”:摆脱了语言的限制,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1.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 “亦复”:也、并且。”诸见”:各种见解或知识。
  • “法王”:佛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或导师。
  • “无上医”:这是最高级别的治疗方法或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扰。
  1.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 “善解”:深刻理解或精通。
  • “无心药”:这是一种无需刻意追求就能获得的智慧或悟性。
  • “三有诸病尽能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困扰,都能通过这种智慧得到解决。
  1.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 “行路难”:这是一个比喻,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 “遣之而复遣”:虽然面临困难,但我们仍然能够超越它们。
  • “识此遣性本来空”:认识到这种本性的空无是关键。
  • “无心终是摩诃衍”: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没有执着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这种超越和自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