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起韵;第二句“生佛”二字用得巧妙。此诗前二句写佛、生本来一体,佛即是生,生即具佛性;后二句则说,佛与众生本自同体,只要心无妄念,就能达到“无心自性中”。最后两句点题:修行的目的,就是达到无心的境界,这样,才能进入无生境界。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的主张,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答案】 (其一) 佛生具一体,生佛本来同。 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 行路易
这首诗是李白的《行路难》中的第十四首。全诗如下: 明三空无性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 虽说三无实无说,心为万境所由居。 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 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馀。 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 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 不依六尘心摇动,真如无作顺空虚。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 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 若谓无差还自缚
注释: -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 “君不见”:表示对下面内容的强调和提醒。 - “智人”:指明智的人。 - “求心”:追求内心的欲望或欲望的心。 - “不求佛”:不寻求外在的宗教或佛教中的佛法。 - “诸法寂灭”:所有事物都归于寂静,没有生灭变化。 - “即”:就。 - “贪淫”:贪婪与淫欲。 -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 “爱欲贪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二》。 译文: 金刚经里讲的不是真实的,万象森罗同一无。 而这个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 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匆匆六趣奴。 不事身中法身佛,冗冗向外礼浮图。 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 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 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 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 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 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
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四句,然后逐句进行释义: 第一句:“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 译文:你看不到真实的光明和清晰的本性,就像没有光明的镜子一样。 - 关键词注释:“君不见”:表示诗人在呼唤读者来关注这个问题。 “真照”:指真实的光明,即佛性。 “性”:本性、本质。 “通鉴”: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 “坦荡”:宽广、坦荡。 “复无平”:再次没有平坦。 - 赏析
诗句翻译与赏析 第1-3行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如果能明白其本质的真相,就是真正的自我(卢舍那)。 进入微小尘界也不会有障碍,无障碍的本性覆盖着娑婆世界。 凡圣两途并非完全不同,生死涅槃常是相互交织的。 虽然人们强加给它们的名字和字词,但这只是对爱痴真佛的称呼。 般若智慧深入空性,并不是智或愚,而是以无心意来控制众多魔障。 既然我已经诚心学习这种技术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行路难》系列的第7章,也是其中的第7篇。 翻译: 1.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 “不可见”或“无法看见”:表示一种超越直观的理解或认识,强调真理超越了我们的感官经验。 - “般若真源”,指佛教中的般若智慧,即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本常净"表示这种智慧的本质是恒常清净的。 - “生死根际”,指生命的起起落落,生死轮回的根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题目为《行路难》。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的体验。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 君不见大士(即佛)自己观察自己的身体中所体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清净的、如来的法身。 虚空往还最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 在虚空中往来,速度最快;独自解脱,不受任何人的干扰。 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 进出身体的毛孔都没有障碍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真实觉中无觉和。 - 注释: 表示对佛理的理解,强调内心达到的清净状态超越了一切言语所能表达的境界。 2. 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 - 注释: 指出在真正的修行者眼中,世间的“有”与“无”,都被视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而超越常规的认知界限。 3. 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 - 注释: 强调佛法的根本特性在于其无因而生
以下是对《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 诗句: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一切法中无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