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的自性和本质都是虚无的。诗人通过描绘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变化,来说明这个道理。 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君不见,意思是“你看”。邪见,错误的见解或偏见。非(不是)是指这些见解并不存在。边,指的是界限或范围。不离边,意味着这些见解并没有脱离其存在的界限。颠倒分别,意指对事物的不正确判断和区分。亦,也是。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行路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和赏析: 注释 1. 君不见 - 此为诗篇开章,用以引起读者注意。 2. 爱欲贪淫诸佛母 - 爱欲、贪淫是佛教中形容人的欲望的词汇。此处比喻世间众生的烦恼。 3. 诸佛世尊 - 指一切佛法中的伟大佛陀。 4. 贪欲儿 - 这里用“儿”来形容贪欲,即像小孩子那样贪得无厌。 5. 为我匠 - 指修行之人,将修行视为一种技艺或工具。 6
【注释】: 1. 猛风不动树:猛烈的大风,连树木都摇动不起来。 2. 打鼓不闻声:敲鼓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3. 日出树无影:太阳出来时,树的影子消失了。 4. 牛从水上行:水牛在水中游泳。 5. 行路易,路易真可怜:路易是法国国王的名字,这里指路易十五。 6. 修道解此意:通过修行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 长伸两脚眠:伸开双腿休息睡觉。 【译文】: 猛烈的大风,连树木都摇动不起来。
【诗句】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佛法的本质是无知的,它不能被说出来;有缺陷和没有缺陷的事物都是虚幻的相通。
【注释】 东山水上浮,西山西行不住:意思是在东山和西山上飘浮着。东山和西山是佛教中的二种修行之地,分别象征男女二乘,而“浮”则表示修行者心不安定。 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指北斗星下凡的地方,是真正解脱的地方。阎浮,梵语,意译为三十三天,即天上诸天、四生六道等世界。 行路易,路易人不识:意思是行路的人不知道它。 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剧:意思是在半夜里,太阳明亮起来
【注释】 有与无都是解脱的,生命在无生中。 菩提是颠倒的,生死最为精微。 行路易,路易人莫疑。 我的解释如此,修行不需求师。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有无皆解脱”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是非的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一切皆有因有果,一切皆空,因此无需执着于生死、是非等世俗之物。接下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死、是非虽然看似复杂,但实际上都是最精微、最微妙的。他通过比喻和象征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贽的作品,题为《行路易五首》。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 - 众生即所有生命体,佛祖是指佛陀或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领袖或导师。在这里,“佛”指的是佛教中的佛祖,即佛陀本人。"众生翁"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佛对众生如同一个长辈一样,关心并引导他们。 2. 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 - 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三宝”通常指佛、法、僧。在佛教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诗歌中的技巧,最后再结合技巧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诗的注释是“无生无处所:没有固定的处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处是无生:到处都是无生。若觅无生处:如果去寻觅那个无生之处。无生无处生:在无生之处,又生出另一个无生的处所来。行路易:指行走于世间,即凡夫。坦然平:心安如平地
解析: 这是一首佛教哲学诗,主要探讨“寂灭”或“无我”的概念。诗中多次提到“寂静”和“照见”,强调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清明来理解和观察世界。 诗句与译文: 1.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 解释: 看不到世间的一切都是假象,真正的佛法是寂静的。 - 译文: 你看,一切法只是假名,真正的佛法却是寂静的。 2.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 解释: 一切法的中心是“心”
诗句 1.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大道的理解和感悟,强调了大道的深远和神秘。 2.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万事万物都在自然中循环变化,没有生灭之分,这种状态与内心是统一的。 3.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 这句话表达了智者对于内心的探索和理解,以及他们对于欲望的追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