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行路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和赏析:
注释
- 君不见 - 此为诗篇开章,用以引起读者注意。
- 爱欲贪淫诸佛母 - 爱欲、贪淫是佛教中形容人的欲望的词汇。此处比喻世间众生的烦恼。
- 诸佛世尊 - 指一切佛法中的伟大佛陀。
- 贪欲儿 - 这里用“儿”来形容贪欲,即像小孩子那样贪得无厌。
- 为我匠 - 指修行之人,将修行视为一种技艺或工具。
- 今使我为众匠师 - 意指现在让我来教导世人修行。
- 千端外求佛 - “千端”可能是指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都不足以达到真正的觉悟。
- 佛在衣中今始知 - 比喻佛法就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之中,只是人们未能察觉。
- 无量痴心 - 无限的痴迷。
- 三毒四倒 - 三毒指贪婪、瞋恚(愤怒)与愚痴;四倒可能是“颠倒”或“倒置”,表示迷失正道,无法自拔。
- 虚妄行慈悯众苦 - 表面上做善事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痛苦。
- 不知众苦是慈悲 - 不了解真正的慈悲是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外在的施舍。
- 嗔恚无明最微妙 - 嗔恚与无明是最细微而难以觉察的情感。
- 世间智者不能思 - 指即使是智慧高深的人也难以理解这些细微之处。
- 昔日辛勤学知见 - 过去辛苦学习知识与见解。
- 不知知见自无知 - 实际上自己并不真正知道。
- 四趣三涂悉非有 - “四趣”指的是四种不同的轮回,“三涂”则可能指的是三种不同程度的苦难。
- 三障三脱不分离 - 三障(烦恼)和三脱(解脱)相互独立,互不相离。
- 了知 - 明白了。
- 烦恼无生相 - 烦恼没有实际的存在或形态。
- 即是如来坐道场 - 这是佛的道场,佛以清净的心态在此教化众生。
译文
我不曾看到那些追求欲望和贪念的佛母们,他们就像世间所有众生一样,被贪欲所驱使。
自古以来,修行就是我的工匠,现在我成为了教导他人的大师。
曾经,我在寻求佛法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直到今天才意识到,原来佛就在我的衣服里面,我才开始领悟到佛的真正道理。
无数的痴迷之心本就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但是这三种毒害(贪、瞋、痴)以及四种颠倒(颠倒观念、迷惑方向、执着世俗、自我中心),却是让人陷入无尽的迷惑之中。
表面行慈,实则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痛苦,殊不知这种表面的慈悲正是对痛苦的掩饰。
瞋恚与无知是最为细微且难以察觉的情感,即便是世间最聪明的人也无法洞察其真实含义。
曾几何时,我勤奋地学习并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却仍然无法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并不存在于我的认知之中。
无论是在何种境遇中,都无法摆脱这三种境界(轮回、苦难、障碍),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
明白这些道理的人才能真正了悟烦恼并没有实际存在,这才是如来所说的清净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修行路上的种种困境及真相。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修行的指导性文字,更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哲学诗篇。通过对众生的批评和对修行者的鼓励,李白展现了他对世间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修行真谛的执着探索。诗中的许多观点,如“了知烦恼无生相”、“了知即是如来坐道场”等,都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并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广大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