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行路难二十篇并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

  • 注释:君(您)不见(没有看见过)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中“无上菩提”(最高境界或终极觉悟)的认识。菩提通常指的是智慧或觉悟,此处强调其亲近性。

第二句:四大五阴皆深奥

  • 注释:四大(地、水、火、风)五阴(色、受、想、行、识)
  • 赏析:这一句指出了佛教中关于世间万象的本质,即“四大”与“五阴”,这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

第三句:其实清净妙难知

  • 注释:实际上(其实)
  • 赏析:这里表达的是佛教中对于真理的难以完全理解。清净和妙指佛教中认为的最高状态,而难知则反映了理解这种状态的困难。

第四句:不悟此心真卒暴

  • 注释:不悟(不明白)
  • 赏析:这句话批评那些不能领悟或实践佛法的人,他们的内心是混乱而非平静的。

第五句:和合性中无有实

  • 注释:和合性(事物的结合)
  • 赏析:在佛教中,世界是无常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的。

第六句:是故称为诸法要

  • 注释:所以(因此)
  • 赏析:在这里,”诸法”是指所有的事物,”要”是重要的部分或者核心。这句话意味着佛教教义中某些基本的元素或要点。

第七句:于中无妄亦无真

  • 注释:于中(在其中)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的空性和非真实性,即一切都不存在固定的自我或本质。

第八句:只用无为作微妙

  • 注释:只用(仅用)
  • 赏析:在佛教中,”无为”是达观的行为,它超越了欲望和执着,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方式。

第九句:寻其体寂不应言

  • 注释:寻其体(探究其本质)
  • 赏析:这里的”体”可以理解为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或本体状态。

第十句:假为众生立名号

  • 注释:假(虚构的)
  • 赏析:通过为众生起各种名称,佛教教导人们不要执着于这些标签,它们并不决定事物的本质。

第十一句:若知名号即非名

  • 注释:若知名号(如果知晓名字)
  • 赏析:这表明了真正的了解不在于外在的名称或标签。

第十二句:解了众生知佛教

  • 注释:解了(明白)
  • 赏析:这表示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佛法时,他们才能被称为佛教徒。

第十三句:觉知无因之正因

  • 注释:觉知(觉醒)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觉醒是达到最终解脱的根本原因。

第十四句:当得无因无果报

  • 注释:当得(应当获得)
  •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在彻底理解和接受因果律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第十五句:善达贪爱得无生

  • 注释:善达(善于理解)
  • 赏析:这里讨论了贪欲和爱欲的问题,认为只有当人们超越这些欲望,才能达到无生的状态。

第十六句:无名去来无动摇

  • 注释:无名(无名氏、无名之辈)
  • 赏析:这句话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宁静,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第十七句:不见圣果异凡情

  • 注释:不见(不理解)
  • 赏析:表明真正的成就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结果,而在于内心的体验和理解。

第十八句:分别圣凡还复倒

  • 注释:分别(区分、看待)
  • 赏析:这句话讨论了人们对佛和菩萨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提醒人们不要将不同的宗教或哲学体系混为一谈。

第十九句:若人无愿亦无修

  • 注释:若人(如果某人)
  • 赏析:强调个人的意愿和修炼的重要性。

第二十句:必定当为世间导

  • 注释:必定(必然)
  •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那些能够理解并践行佛法的人,将会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第二十一句至第二十四句 重复了前面的主题,但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包括对修行者的指导、对佛法的深层理解等。

这首诗是对佛教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修行方法的概括,强调了理解、放下和内在的平和。它鼓励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觉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