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诗句】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佛法的本质是无知的,它不能被说出来;有缺陷和没有缺陷的事物都是虚幻的相通。
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也不存在可以与其他事物相等的东西,也不应把空的观念当作真正的空虚。
如果要了解这种奇妙的真理,就应该深入探究五种阴(烦恼)的丛林。
真实地讲,没有来也没有去,也不存在于情感之中。
这就是真正的法界(宇宙本体),永远存在且没有开始和结束。
走在路上真是困难啊,困苦与快乐何时才能终止?
有时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有时又化身为东方的佛祖。

【注释】

  1. 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意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无差别。
  2. 法性无知不可说:这里的“法性”指的是佛法的本性、真理。佛教认为,一切法(包括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由“法性”生起,而法性又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3. 有漏无漏并虚通:漏即烦恼、烦恼障,有漏就是有所执着,有烦恼。虚通则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指超越了烦恼障,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4. 寻其本际尽皆同:探寻事物的本源,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这里的“本际”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源头。
  5. 亦复无同可同法:即使有相同之处,也不足以成为比较的标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
  6. 亦不以空持作空:不应将空的观念视为真正的虚无。佛教强调实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真实的理解。
  7. 若欲知斯殊妙道:如果想要了解这些微妙深奥的真理。
  8. 但自穷搜五阴丛:但应当自己深入地去探寻这五种阴(烦恼)的丛林。
  9. 如实无来亦无去:真实地说,没有来也没有去。
  10. 亦不的在六情中:也不存在任何的情感在其中(情感)。这里的“六情”指的是佛教所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人的感官和情感。
  11. 即是无原真法界:这就是真正的法界(宇宙本体)。
  12. 湛然常存无始终:它总是存在的,没有开始和结束。
  13.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快乐何时才能终止?(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
  14. 时往西方无量寿:有时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15. 或复托化现东方:或者化身为东方的佛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