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沉浮。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行路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赏析:
-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 译为:你看不见那些致力于心灵修行的佛陀们,因为已经认识到不是心,所以并不担忧。
- 关键词解释:正心修行(指修行正道)、诸佛子(指修行佛法的人)、见非心(指认识到不是心的状态)。
- 赏析:这里表达了对于修行者内心状态的认识,强调了超越世俗烦恼的重要性。
-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 译为:知道内心的不是心意也不是意念,即使八风吹袭也决不忧愁。
- 关键词解释:知心非意(指认识到不是心意),八风(佛教中比喻烦恼的八个方面,包括色欲、声名、饮食等)。
- 赏析:这里体现了修行者超脱世俗纷扰的能力,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也不会动摇。
-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 译为:随着风向东西漂泊,没有我的存在,独自自在,不羁于任何束缚。
- 关键词解释:随风(指随波逐流)、东西(指四方)、无我所(指超脱自我)、逍遥(自由自在)、不系舟(不受束缚)。
- 赏析:描绘了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 译为:如果暂时停留,终究不是停留,走遍十方也不会迷失。
- 关键词解释:设使(假如)、住时(暂时停留)、非住(不是停留)、走遍十方(遍游十方)、而不流(不会迷失)。
- 赏析: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使身处世界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沉浮。
- 译为:当我不在时,我也不存在;善哉!本性自由地随着沉浮变化。
- 关键词解释:不见我时(当我不在时)、无我(指不被外在事物所影响)、任沉浮(随遇而安,不受拘束)。
- 赏析:这里的“不见我时”意味着放下自我,与世无争;“于无我”则是一种对世间万象的超然态度。
-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 译为:世间的所有妄想都不存在真实的存在,我在这其中又有什么追求呢?
- 关键词解释:妄想(虚幻不实的想法)、真(真实)、在此中(此处指的是修行的过程)。
- 赏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对修行本质的追求,揭示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 译为:只通过非心去感知非觉,也是在不断地修行而非修行本身。
- 关键词解释:只用非心(指用心去感知非现实的领域)、觉非觉(指感知非现实的存在)、正修(真正的修行)、不修(不以传统方式进行修行)。
- 赏析:强调了修行的方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醒。
-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 译为:如果有人不理解这个道理,就不应该称呼他为比丘。
- 关键词解释:若人(指修行者或读者)、如此处(这里指上述道理)、不应(不应该)、称名作比丘(自称比丘)。
- 赏析:这是对那些尚未领悟道理之人的一种警告,提醒他们不要轻信自称比丘的修行者。
-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 译为:因为这个痴迷的心做奴隶,爱结缠着不自由。
- 关键词解释:为个(指由于某原因)、痴心(指过度迷恋某种事物的心态)、作奴仆、结缠之(指被某种情感所困扰)、不自由。
- 赏析:批评了因痴迷而导致的身心束缚,呼吁人们挣脱这种束缚。
-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 译为:这更是增加了许多苦恼,永远地困在三界之中。
- 关键词解释:更增(增加了更多)、诸苦恼(各种烦恼)、永劫(无尽时间)、长涂(长久的旅途)、三界(佛教中的三个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 赏析:表达了因执着于某些事物而产生的无尽痛苦和束缚感。
-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 译为:生死相连的情况更加严重,期待无法得到永久的休息。
- 关键词解释:生死相连(生死相依)、弥复(更加)严重、永长休(永久的休息)。
- 赏析:强调了生死轮回的不可避免性和持续的痛苦。
-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 译为:行路艰难,不要让念头干扰你的行动。
- 关键词解释:行路难(比喻人生的困难或修行的道路艰难)、念(念头)。
- 赏析:提醒人们要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不要让杂念扰乱心神。
-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 译为:没有念头才是真实的,真正的想念没有真的还自炽热。
- 关键词解释:无念之念(没有念头的心境)、真念(真心的想念)、无真(没有虚假)、还自炎(自身依然炽热)。
- 赏析:阐述了内心的真实状态应该超越对外物的依赖和执着,回归到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困境和修行境界的深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平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