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芳
《水调歌头 · 中秋言怀》是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作品,这首诗以“战骨缟如雪,月色惨中秋。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开篇,描绘了一幅战争后凄凉的景象。下面将对这首诗的译文、赏析分别展开: - 诗意解析: 1. 战骨如雪:形容战场上的死伤者如同被冰雪覆盖的战骨,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2. 月色凄清:明亮的月光在惨淡的战争背景下显得格外阴冷,增添了一种哀伤的氛围。 3. 白发三千
风入松 青龙地脉土酥香。产玉似昆冈。可怜不入瑶池宴,到冰壶、风味凄凉。忽忆故园时序,春盘春酒羔羊。 青丝生菜韭芽黄。银缕染红霜。桃花人面柔荑手,酒微酣、象箸频将。鼙鼓一声惊散,六年地老天荒。 注释: - 青龙:指代龙年。 - 产玉:出产美玉。 - 昆冈:传说中的昆仑山。 - 瑶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冰壶:指清澈透明的酒。 - 故园:故乡。 - 桃花人面柔荑手:形容女子娇美动人。 -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代陈氏谢徐彦铭》的诗句及其译文。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玉杵捣灵药,丹鼎养芙蓉。城市山林小隐,家住驿桥东。 注释:用玉杵捣制灵药,用丹鼎养植芙蓉。生活在城市或山林中,居住在驿站旁。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体现了他追求简朴生活,远离喧嚣都市的理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况是南州高裔,更欲上池真液,冰雪炯心胸
秋色净如洗,南极瑞光多。 秦驻山中隐者,弧矢挂烟萝。 野老敲门看竹,珍重主人留客,呼酒泻金荷。 为问春秋多少,笑道明年六十,勋业竟蹉跎。 注释:秋天的景色非常洁净,如同洗涤过一般。南极星的光芒闪耀着。在秦岭深处隐居的人,他悬挂着弓箭,好像烟雾缭绕的山峦。我敲开门来观看竹林,对主人表示珍重并挽留客人,举起酒杯倒满金杯(盛酒的器具)。请问你有多少春秋?笑着说明年你将六十岁,你的功勋事业都付诸东流了
忆王孙 齐云一炬起红烟。顷刻烟销事已迁。折戟沉沙月烂船。 问祈连。安得河清亿万年。 注释: 1、忆王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忆秋娘”、“醉花间”。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仄韵,后片四句两平韵。 2、齐云:指齐州(今山东济南市)的白云,此代指齐州一带的白云山。 3、一炬:火把。 4、起红烟:燃起红烟。起,燃烧。 5、顷刻:很短的时间。 6、烟销:烟散,消散。 7、事已迁
水调歌头 · 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 六载远相忆,一日似三秋。别后雪添蓬鬓,着述遣穷愁。几度欲寻安道,溪上片帆飞去,兴尽复回舟。明月出东海,隐约见琼楼。 唤龙伯,击鼍鼓,舞阳侯。何时杯酒,重歌芦叶旧汀洲。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什袭付儿辈,好学制弓裘。 注释: 六载远相忆,一日似三秋。别后雪添蓬鬓,着述遣穷愁。几度欲寻安道,溪上片帆飞去,兴尽复回舟。明月出东海,隐约见琼楼。 唤龙伯
【注释】 八声甘州: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平韵,下片十句六平韵。 唤:呼唤。常娥:即月中嫦娥。 玉杵捣玄霜:用玉杵(玉制的捣药器)去捣那长生不老的玄霜。 自焚兰古鼎、心融灵素:自己焚烧了那古代传说中的神仙用的香炉和灵丹。灵素指道家所说的长生不老的仙药。 默契:相互领会。歧黄:岐伯和黄帝,是春秋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后人称他们为“岐黄”。这里泛指医术。 残膏剩馥:残余的药香。不假残膏剩馥
【注释】 东风吹,春天的暖风使老梅枝头的花开放了。南也芳菲,北也芳菲。花期南北各地一样,到处都能看到。月明半夜五更时,笛声、角声也同时响起。 青松涧底独离奇。寒也谁知,暖也谁知。我独自在这寒冷的环境中,谁能知道我的苦衷?只能自己忍受。老夫聊为一歔欷。我只好吟诗抒写心中的愁绪,以解胸中的郁闷。 【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南宋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
《忆王孙·和熊元修苏州感兴》 铜驼泪湿翠苔茵。落地花如堕玉人。可是东君不惜春。 注释:在铜驼寺(故址在北京)的台阶上,我看到了满地落花,就像坠入玉人的怀抱。然而,春天的使者——春风却并不吝惜自己的美丽,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新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首句“铜驼泪湿翠苔茵”以铜驼寺为背景,描绘了寺庙台阶上的落花,暗示了春天的离去。接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兵后过季子祠》。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1. 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 注释:延陵采地原本肥沃,但现在变成了荒芜的荆棘丛生的地方。延陵的旧庙已经成了废墟,被瓦砾所覆盖。 赏析:这是对季札故居荒凉景象的描绘。 2. 延陵野老归吊古,独立斜阳长太息。 注释:延陵的乡野老人回到故居,凭吊历史,在斜阳中独自叹息。 赏析:这里的“季札”是指春秋时期吴国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