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原德)
早年愿求道,言不听无稽。 潜心事编简,结茅在阴崖。 有酒乃独酌,拍拍春满怀。 惭无颜氏叹,仰之高复弥。 但恐中道画,工夫竟支离。 聊欲试弦歌,柰此尘缨羁。 浩然赋归来,初心终靡亏。 【注释】: 早年:年轻时。 陶诗杂诗十二首其一:这是一首咏志的诗,是陶渊明早期的一首诗。 “早年”指作者年轻的时候。“志”这里指诗人追求的理想、理想中的人格和道德境界。 “道”指道家之道,这里指道家的无为之道。
柴门掩晴昼,往来人迹疏。 译文:柴门被阳光照耀得明亮,来往的人很少,显得非常安静。 注释:柴门:用柴草、树枝等编成的门户。掩:遮蔽。晴昼:晴朗的白天。疏:稀疏。 赏析:首联描写诗人隐居的生活环境和宁静的氛围。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茅檐荫槐柳,鸣鸟近吾庐。 译文:屋檐下的槐树柳树为茅草覆盖,鸟儿们也飞到我家来了。 注释:茅檐:用茅草盖着的屋顶。荫:遮盖。槐柳:指院中的槐树和柳树。鸣鸟
【注释】 1. 卓哉:赞美,叹赏。张仲蔚:西汉人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封留侯。2. 身窘:家境贫困。3. 何暇:哪里来得及。4. 清谈:闲谈。5. 道腴:指儒家经典,“道”指儒家之道。6. 穷通:指贫贱与显达。7. 坚此平生好:坚定自己平生爱好。8. 旦夕期相从:朝夕期待与你一起共事。 【译文】 人间名利场中,纷纷扰扰像飘动的蓬草, 你真是个卓越的人啊,身处困境而文字更见工巧。
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 昔闻徐孺子,高风擅南州。 岂无倜傥士,邈焉无前俦。 所以陈蕃榻,不肯下凡流。 当时有高识,深为苍生忧。 亦欲回狂澜,斯志竟难酬。 吾生千载后,徒兹慕前修。 注释: - 徐孺子,指东汉时期的隐士徐庶子。 - 倜傥士,意为杰出的人才,不拘泥于世俗。 - 陈蕃榻,典故出自东汉末年,陈蕃在任太守时,邀请天下贤士来家共坐谈笑,被后人称为“陈蕃榻”。 - 苍生,泛指人民大众
青鸟翩翩何飘摇,素衣为王母所怜。 奉使不辞劳苦役,取食还归至昆山。 我欲裁制素白纸,书写心意以赠君。 愿得桃实赐吾身,为我延长寿命年
【解析】 “和陶”即和陶渊明诗歌。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末至刘宋初年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曾做过几任小官。后来因为厌倦官场的生活而归田隐居,过着田园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言简意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 译文: 从前三良侍奉君王的时候,他们立志补君王治国之空缺的不足。 所以各自献忠心,殷勤在防微杜渐上。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1句:托身在何所,茅屋聊相依。 - 注释: “托身”意为寄托、依靠,“何处”表示未知或不确定的地点。“茅屋”指简陋的房屋,象征贫穷和简朴的生活。“聊相依”意味着暂且依靠。 - 赏析: 表达了诗人在贫困中仍寻找依托,通过简陋的茅屋来维持生活。 第2句:苔藓积行径,松萝带斜晖。 - 注释: “苔藓”和“松萝”都是自然界的植物,苔藓生长在阴暗处,而松萝常附着在松树上
【注释】 编简:古代书册。 外物非所干:指贫士之身,不受外界物质诱惑。 家贫欣有子:家境贫寒,却庆幸家中有子。 身轻喜无官:身无重担,自感轻松。 伐檀什(zé):《诗经·小雅》中篇名。 素餐:白吃饭,比喻不劳而食。 辞禄(lù)归:辞掉俸禄而归隐。 长有好容颜:永远保持美好面容。 富贵如浮云: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随风飘逝,转瞬即空。 悠悠讵相关(jù):人生短暂,富贵荣华又何足挂齿? 【赏析】
【解析】 此诗是和陶诗,诗人通过饮酒赏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不平。“浩歌”指放声高唱,“明月”指皎洁的明月。“风度”,这里形容酒气直冲鼻端。“樽空”指酒杯空了。“疑绕梁”形容歌声宛转悠扬,好像回响在梁上。“奚所乐”意为“哪里快乐”。“所乐”,即“乐之所”。《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这里的“所乐”是指富贵之乐为浮云而已。“盈盈”,本意指花盛貌,这里指秋菊的颜色鲜明
【诗句释义】 伯牙:指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擅长弹琴。古贤士:指古代的贤能之士。高情:高尚的情怀。寄孤琴:寄托在孤独的琴声中。子期:即俞伯牙的知音,钟子期。匪常流:不是普通人。听之乃知音: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听懂他的琴声。寥寥:稀少的意思。千载下:千年后的今天。斯人:这个人。安可寻:怎么可以找到呢。浊醪:浊酒。谁与共:和谁一起喝。偶尔成独斟:有时候独自品尝。夷齐:指商朝末期的伯夷和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