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熙春
【注释】甲子:即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六臣:指宰相裴度、崔群、牛僧孺、李宗闵、王涯、皇甫鎡等被贬官。葵藿(huò):《后汉书·张衡传》:“臣闻《诗》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此以自喻。《毛诗序》:“《卷耳》,后妃伤蚕,思其劳也。”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年三月三日,在浔阳江头,诗人与白居易相遇,并同席而坐。他们一边赏玩春色
《出山无补尽堪羞,敢谓资深与望优。特晋司农需召用,温纶六锡迈前修。》是明代诗人林熙春创作的一首绝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诗句原文: 出山无补尽堪羞, 敢谓资深与望优。 特晋司农需召用, 温纶六锡迈前修。 2. 译文: 从山中出来没有用处令人羞耻, 怎敢认为自己资历深、期望高。 特地请求晋见朝廷的司农, 赐给我象征恩宠的六种礼遇。 3. 关键词注释: - 出山无补
诗句输出: 再以全身吁阙庭,圣明犹复喜明刑。 译文输出: 再以全身吁阙庭,圣明犹复喜明刑。 我自愧才能不足,怎能担当千里之行?岂敢妨碍贤才,背信弃义如星般闪烁。 注释输出: 吁阙庭:向朝廷请求宽恕。阙庭:指皇宫。 圣明犹复喜明刑:圣明的皇帝仍然喜欢严明的法律。 赏析输出: 这首诗是林熙春在请愿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期望和对国家治理的担忧。诗中的“圣明犹复喜明刑”表达了他对严明法律的重视
【注释】 谢节:指谢灵运,字公度。 册:封册,古代帝王封赏功臣、后妃的一种文书。 四首:此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其三:指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诗。这首诗是他晚年时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丝纶:皇帝的诏书。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谢灵运一生功业的颂扬。 第一句:“一生家政一身任。”意思是说:一生为国尽忠,一身承担责任。 第二句:“此日名传耀古今。”意思是说:这一天的英名,照耀古今。
【注释】 ①何武:东汉人,少有志节,为州从事时因直言不讳被免官。后隐居家乡,以清贫自守。 ②“高山”句:指《广陵散》。相传古代琴曲《广陵散》的末章就是用“流水”伴奏而作的。余韵,指此曲所剩的音乐余味。 ③“何武”句:指《广陵散》中最后一句诗:“余不復能作此声,愿子还吴吟四声。” ④“且未”句:即指《广陵散》中的“思亲”一章,说莼菜虽好吃,但还没有到吃它的时候(因为那时作者还未归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需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诗歌的语言及艺术手法。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意境、语言等进行分析赏析。“屡下温词慰出山”中“温词”指代皇帝的诏书;“鸟倦已知还”、“翘首何时得赐闲”两句是说:陛下屡次下诏书安抚自己,像鸟儿倦了自知归巢一样,但自己仍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获准告老还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
画荻虽然羡母欧,传经亦自有箕裘。采风旦暮推鸣凤,慎尔明珠莫暗投。。 林熙春的《题谢节母册四首其四》是一首表达对母亲教诲与影响的赞美之诗。诗中通过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母亲的智慧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其母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注释】: 1、甲子请告绝句十二首:指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流离失所,长期居住在夔州(今属重庆)期间所作的诗歌。 2、青琐:皇宫中用漆涂饰的门户上的连环图案。 3、朝班:指朝廷上百官的行列。 4、四世:指祖父、父亲、自己三代。 5、戴似山:指像大山一样地承恩戴德。 6、觌:通“睹”,看见。 7、八行清泪寸心丹:意为泪水如八行书一般清晰,内心却如同被烧红的铁块般灼热。 【赏析】:
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为赋《初衣》自愧才能不足,宁肯让几度风云变化显现于文字。起家时忠于直言劝谏,天庭言语一字千金换不来。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忠言直谏者的赞美和尊重之情。诗中通过“愧不才”和“宁云几动见几回”等词语,表达了自己虽然有满腹经纶,却不敢轻易表露的谦逊心态;又通过“一字千金换不来”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直言进谏者的深深感激和敬重。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
注释:在甲子请告绝句十二首中,作者多有寄托旨意之作。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对天恩的渴望,以及对重瞳皇帝的敬仰之情。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甲子请告期间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诗中的“五望天恩”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天恩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重瞳皇帝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衰龄、达重瞳以及任事还清健等场景,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