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誉
【注释】 萧:指萧子良。 嘉林:指山中树木,这里泛指山林。 猿:猿猴。 窥:偷看。 堕:从高处落下。 【赏析】 《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南朝梁诗人萧绎所作。萧绎,字世诚,临川王萧宏第三子,封湘东郡王,后袭封岳阳王,镇郢州。建武二年(524),西魏攻陷荆州,萧绎奔江陵(今属湖南),次年称帝,改元绍光元年,史称“梁敬帝”。萧绎的诗多反映他的生活和思想,风格清丽秀逸。
《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是明朝诗人梁有誉的作品,其十为诗的第三句,全诗如下: 浪游不得意,岂似罗浮好。 君乎能相从,荷锄种朱草。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词进行赏析: - 诗句释义: 1. 浪游不得意:描述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感到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宿或方向。 2. 岂似罗浮好:与“罗浮”相对应,表示对比,意指与其在此处无目的游荡,不如在罗浮山那样的地方有更好的机会和收获。 3. 君乎能相从
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 风枝翻夜鹊,露井响秋虫。 安知灌园者,不与汉阴同。 注释: 风枝翻夜鹊,露井响秋虫。 在秋天的夜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夜中的喜鹊,露水打湿了井口,发出秋虫的鸣叫。 安知灌园者,不与汉阴同。 谁知道那在园中劳作的人,他们的心志难道不如汉朝的韩信吗?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梁有誉所作《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其五》。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雨中行走于山房的图景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词内容与主题思想。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分析诗句中的重要词语,最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第一句“竹径通松坞,幽人自往还”,意思是竹林小道通向松林的山坞,幽雅之人自由自在地往来。诗人以简捷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 第二句“焚香寂无语,落叶满空山”。意思是点上熏香静默无语,落叶飘满空山。这两句写景,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注释】 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 瑶琴不复理,空馀山水情。 弃置石床上,风来时一鸣。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秋夜雨中的一次偶游。“秋”点明时节,渲染氛围;“雨”点明天气,暗示心情;“过”,点明动作和地点;“黎氏山房”,点出主人。全诗语言朴素,但含蓄蕴藉,富有情趣。首句说不再弹琴,只空余对山水的思念之情了。第二句说把瑶琴丢置在石床上。“瑶琴”即玉琴,这里指诗人自己心爱的琴
释义: 秋夜雨中路过黎氏山房 突然想起回家时,俯看仰看都已成往事。 有酒应当一起共持,黄色花朵开放又凋落。 译文: Amidst the rain and autumn night, I passed by the house of Lei. I suddenly thought back to my home when, looking down, looking up, all was
【注释】 1. 步屧:步行。屧,同“跬”。 2. 越台:指越王勾践的行宫。 3. 诛茆:砍伐屋旁的茅草。 4. 松风:指松树的风声。 5. 潇洒:超逸洒脱。 【赏析】 此诗是诗人经过越王勾践的故居时所作。勾践,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曾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兴越。诗人在秋夜过访,见其故居,不禁生发出许多感慨。首句写诗人漫步越台之上,第二句说诗人已砍伐屋旁的茅草,意谓越王的故居已经荒废
诗句解析与译文对照 1. 诗句:一别高楼烟月空,可怜尺素滞孤鸿。 - 关键词及注释:"高楼"、"烟月"、"尺素"、"孤鸿" - "高楼":通常指较高的建筑,这里可能比喻高处或者视野宽广的地方。 - "烟月":常用来描述夜晚或朦胧的景象,此处可能表达时间的流逝或景物的模糊美。 - "尺素":古代书信的长度单位,此处可能暗示书信未能及时送达或传达情感。 - "孤鸿":孤独的大雁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月色射西壁,林乌栖不定。 注释:月光照射在墙壁上,映照出斑驳的光影;树林中鸟鸣声时断时续,鸟儿栖息不宁。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略带凄凉的场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向墙壁,映出斑驳的阴影,形成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树木间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但这种声音似乎也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让人感到一种不安的情绪。这里的“林乌”指的是树林中的鸟儿
【注释】: 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秋夜里,在雨中经过黎氏的山房。 云端:指天上。 发清磬:发出清脆的钟声。 松里:松树之间。 耿疏灯:明亮的灯光。 心中事:心中的烦乱之事。 出世僧:超脱世俗的僧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夜雨中过黎氏山房时所见所感的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幽静而清新的画面;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与思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