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挽司马温国公丞相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作者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所作,以哀悼已故宰相令狐楚之子令狐绹。 第一首的前两句“礼绝非因贵,哀深却有荣”,大意是说:您不是因贵而得到尊敬,而是因您的高尚品格和崇高德行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后两句“世间都画像,海外亦闻声”,大意是说:您的事迹被人们传颂,海外也闻名。 第二首的前两句“后事虽从老,前贤是友生”,大意是说
【注释】 1、曳杖:拄着拐杖。 2、三朝老:在朝中任事已三十余年。 3、持衡一品尊:掌理朝廷重臣大权,地位尊崇。 4、忽同秦逐客:忽然间又像秦代的逐客令,被贬谪出京。 5、几见楚冤魂:几次见到楚国的冤魂。 6、公衮:指范仲淹。范仲淹曾因政见不合受贬,故此处用“公衮”暗指范仲淹。 7、輀车(yí chē):古代一种有盖的车子。这里指灵车。 8、遗言:临终嘱咐的话。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范丞相忠宣公的深深怀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翻译及注释: 伏枕言虽少,遗书志可哀。 译文:我躺在床上虽然能说些话,但留下书信却无法表达我的哀愁。 注释:伏枕,指躺在床上。言,这里指说话。少,少语,意即说话不多。遗书,指留下的书信。志,指心意、愿望。可哀,意为可悲可叹。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国事时感到无力和悲哀的心情。 尚谋裨国事,犹欲尽人材。 译文
【注释】 大节:即大节,指人品高尚的志向和操守。危言:直言。宁:宁可。泽边行:比喻退隐于江湖。近阙:靠近朝廷。 【赏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宣。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朱氏,遂更名朱说;长大后,始恢复本姓范,并中进士。历任知州、参知政事,力主抗敌,多次上书要求加强边防。庆历新政失败,被贬知邓州,后又被调回朝任知开封府。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神考:指唐中宗,谥号为“神”。当天:即在天。元有感:即有感于上天。坤轴:即坤位。 追册:即追封。音容閟:即音容永閟。九虞祭:古代祭祀的九种礼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追悼皇后武氏时写的挽诗,表达了对死者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起势突兀,用“日”字暗喻唐中宗,用“天”字暗喻其神格。二句说唐中宗在天上,皇后也到天上祝祷生育。三、四句说唐中宗在上天后,天地之象都发生了变化
诗句释义 1. “缅怀章懿事,圣孝代相传”:这句表达了对已故皇后章懿的深深怀念,以及她所展现的崇高孝道。"章懿"可能是一位特定的皇后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2. “比上钦慈册,还同明道年”:这句话可能是指比较自己的行为与前代皇帝(如明道皇帝)的行为,暗示自己虽然不及前任皇帝,但仍尽力做到最好。这里的“钦慈册”可能指的是某种官方文件或记录,用以纪念皇后的功德。 3.
【注释】: 司马温国公:指司马光,谥号为“温”,故称。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东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坛领袖,官至宰相,封温国公,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丞相:指司马光。 黄发来:指司马光已进入晚年。 丹心病未休:指司马光的忠心耿耿之心未完全消失。 艰难天下事:形容国家形势艰难。 际会:遇合。 老臣谋:指司马光的智谋。 似觉浮风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共四首。每首都以“恭挽宣仁圣烈太皇太后四首”为题,表达了对宣仁太后的敬仰之情和对其去世的哀悼之情。下面将对每句诗进行解析: 1. 因革功兼至:这里的“因革”指的是变革与传承,而“功兼至”则意味着这种变革与传承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与尊重。整句诗的意思是,太后在变革与传承方面的功绩达到了极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2. 权宜道可称:这里的“权宜”指的是临时的、应急的措施
【注释】 恭挽宣仁圣烈太皇太后四首:此为作者在宣仁皇后去世时所作的挽诗。 1. 勋业三朝盛,哀荣万国同。 勋业:功勋与事业。三朝:指宣仁皇后生前所历的三个朝代。 盛:繁荣昌盛。 哀荣:悲伤和荣耀。万国:指天下各国。 译文:功勋事业三朝兴盛,悲伤荣耀天下共同。 2. 人疑无外戚,家不选中宫。 外戚:指皇室以外的亲戚。中宫:皇宫内的女子。 译文:人们怀疑没有外戚,家中不选女子当皇后。 3.
诗句解析与译文 第一首诗:遍覆仁无外,尊居道可名。就尧方日出,过杞忽天倾。海阔金凫下,宫开玉锁鸣。早知龙竟去,铸鼎不须成。 注释: - 遍覆:广泛覆盖,比喻仁爱的德行普及到每个角落。 - 仁无外:仁爱遍及天下。 - 尊居:尊崇的处所,指帝王居住之地,这里指哲宗皇帝。 - 道可名:道德可以命名。 - 就尧:接近或仿效尧的智慧与治理。 - 方:正。 - 过杞:超过杞国,暗示哲宗英明。 - 忽天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