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锦城馆杂题十三首·其十》中的一首,诗中描述了北山的古柏,并表达了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译文: 在北方的山上有很多古老的柏树,但在这里却很少有这样的景象。这些柏树生长在庭院的阶梯下,它们共同承受着雨露的滋养。 注释: 1. 北山多古柏:指北山有很多古老的柏树。 2. 此地少为奇:这里很少有这样的景象。 3. 并长庭阶下:柏树生长在庭院的阶梯下。 4. 双承雨露滋
【注释】: 闻道四首 其三:闻道,听说。四首,指《兵经》中的《六韬》、《三略》、《虎钤》和《玉铃集》。其三,第三首。 兵势如破竹:比喻用兵作战,如用利刃劈竹子一样,刀势一直向前,不能逆转。 长驱甚建瓴:意思是说军队的气势很旺盛,像水从高高的房檐上流下来一样。长驱,长驱直入;甚建瓴,像从高处向低处倾倒的水那样。 已应猺种遁:已经让少数民族的人逃走了。 还见鬼方清:还能看到边境地区太平无事。鬼方
有闷二首 其二 五月北风多,声来撼远柯。飘萧今已甚,震荡复如何。 昧昧思尝胆,纷纷谩拥戈。唐时洗兵马,谁为挽天河。 诗句释义 1. 五月北风多,声来撼远柯。飘萧今已甚,震荡复如何 - 这两句描绘了五月北风吹拂树木的情景。"撼远柯"形象地描述了北风的力度和声音的回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然力量。"飘萧"则传达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 "今已甚"表达了北风的肆虐程度已经到达了极致
翻译: 竹下四首 其二 我爱这竹林的幽静,千竿翠绿交织在一起。 湿衣沾满清晨的露水,凉爽宜人,好风拂面轻轻吹。 我旋解那龙鳞般的笋壳,新抽的凤尾般竹梢。 曲折的小径依旧婉转,我在这里逍遥自在。 注解: 1. "竹下四首 其二" - 指这首诗是“竹下四首”中的第二篇,题目已给出了主题。 2. "爱此竹林僻" - 喜爱这个地方的竹林,这里的“僻”表示偏僻、安静。 3. "千竿翠叶交" -
竹径通书室,行来宛转深。 举头交翠叶,步屣踏清阴。 旧箨频飘地,新篁乱满林。 好风凉不断,洒洒涤尘襟。 注释: 1. 竹径通书室,行来宛转深。这句诗描述了一条通往书房的竹林小径,行走在其中,道路蜿蜒曲折,深处更加幽静。 2. 举头交翠叶,步屣踏清阴。这句诗描绘了抬头看见翠绿的树叶,低头走在清凉的树荫下的情景。 3. 旧箨频飘地,新篁乱满林。这句诗表达了竹林中竹子的生长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的意思进行归纳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遣怀”是诗歌题目,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和主旨。 ①如何三月外,犹未得家书。三月:农历三月上旬;犹:还。家书:指家人写给亲人的书信。这两句的意思是:已经过了三月份,还没有收到家人来信。②为少南来雁,因稀北上鱼
竹下四首 其三 夜雨朝来霁,闲从竹下行。尚馀零露湿,倍有好风生。凌乱阴还厚,飘萧韵自清。独高君子节,长结岁寒盟。 注释译文: - 夜雨朝来霁:夜晚的雨在早晨已经停止。 - 闲从竹下行:闲暇时漫步在竹林中。 - 尚馀零露湿:仍然残留着清晨的露水湿润。 - 倍有好风生:伴随着清风拂动。 - 凌乱阴还厚:尽管枝叶有些凌乱,但阴影依旧深厚。 - 飘萧韵自清:竹子随风摇曳,自有一股清新的气息。 -
积雨苔长润,生风竹自凉。 注释:因为下雨,使得地面的苔藓长得很茂密,一阵风吹过,竹子也感觉到了凉意。 译文:因为下雨,使得地面的苔藓长得很茂密,一阵风吹过,竹子也感觉到了凉意。 谁开延客径,旧作读书堂。 注释:是谁开辟了通往宾客住处的道路,以前这里也是读书的地方。 译文:是谁开辟了通往宾客住处的道路,以前这里也是读书的地方。 鱼跃盆池水,花传瓮牖香。 注释:鱼儿在盆中的池塘里跳跃
竹下四首 其一 翠拥如云竹,门开一径深。 成林常少日,接叶自多阴。 山鸟时闻啭,风蝉忽听吟。 把书闲读处,凉籁觉心清。 注释: - 翠拥如云竹:形容竹子翠绿茂盛,像是云朵一样。 - 门开一径深:指竹下的小路通往深处。 - 成林常少日:指树林中阳光很少,因为树木较多。 - 接叶自多阴:指树叶很多,遮阴效果很好。 - 山鸟时闻啭:指山鸟时常发出叫声。 - 风蝉忽听吟:指风吹过树叶
诗句释义 1 闻道四首,其二:这是《咏史诗》中的第二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慨。 2. 大将总雄师:这里的“大将”指的是有勇有谋的将领,能够统领雄壮的军队。 3. 三苗势已衰:三苗是指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这里用“势已衰”形容该民族的衰落。 4. 重围方解日:意思是说在重围被突破的那一天。 5. 梗路渐通时:梗路指的是道路受阻,这里用来比喻困难或阻碍已经逐渐被克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