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月涧
非因上智,亦非外物机, 蚯蚓抹过东海,蝍蟟吞却须弥。 此偈颂表达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比“蚯蚓”与“蝍蟟”,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能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同时,也启示我们,不应小觑任何事物,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题目,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想挂上羚羊角来装点自己,可惜那臭肉惹苍蝇。荣禅师的猎犬无灵性,只是迷恋枯桩。 “投子欲挂羚羊之角”:投子想挂上羚羊角。 “争奈臭肉来蝇”:可惜那臭肉招引苍蝇。 “荣禅客猎犬无灵性”
【注释】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八十一:偈颂。佛教禅宗称唱诵的佛经为“颂”。“偈”和“颂”音同义近,本篇是一首偈颂。偈颂是佛教的一种文体。它用韵文形式来表达对佛理、禅意的领悟,内容多以佛教经典故事或佛祖言行为主。此诗写大旱之后,天降甘霖,众生欢喜的场景。 谁驾烛龙,赫日当空:谁驾着烛龙,太阳高照。 山河大地通身汗出,草木昆虫无处潜踪:山河大地都被汗水浸透,草木昆虫无处藏身。 昨夜三更,拄杖子蓦然𨁝跳
金莲万朵烂荧□,照彻银霄第几层。 无量劫来明历历,须知元本是心灯。 注释:金莲花成千上万,灿烂夺目,照亮了银色的天空,不知道是第几层?经历了无尽的劫数,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光辉,这光芒的本源就是心中的一盏心灯。 赏析:这首偈颂描述了金莲花的美丽和光辉,同时也表达了修行者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佛性的境界。"金莲万朵烂荧□"形象地描绘了金莲花的繁盛景象,"照彻银霄第几层"则是对天空的描述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参得到,悟得彻,自谓龙门上客。 - "参"是指修行、参禅。"得到"表示通过修行得到了某种领悟或理解。"悟得彻"表示彻底理解了某种道理或教义。"自谓龙门上客"则是指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就像龙门上的贵宾一样。 2. 荐福有棒,亦未到伊吃。 - "荐福"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为他人祈福或施舍福报
【注释】 东湖:位于杭州城西,是西湖的组成部分。 皎皎如镜面:皎皎,明亮的样子。镜面:指月亮,也比喻明亮的月光。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诗,写的是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 前两句写景,“见”、“皎皎”二字,突出了月亮明亮如镜的特点。第三、四句写情,“十五夜”,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皎皎如镜面”,既写月色明洁如镜,又写出诗人对月亮的喜爱。 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优美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八十九衲僧家不著僧求,不著法求,不著佛求。 注释:衲僧家不追求和尚、佛法和佛像。 赏析:此句强调禅宗的无我利他,强调一切皆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 绿杨堤上芰荷香里,三三两两数沙鸥。 注释:绿色的杨柳树长在堤上,荷花散发出清香,几只白鹭飞起。 赏析: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寓意了禅者超脱世俗,心如止水的心境
诗句释义: 1. 昨日雨,今日雨。 - “昨日”和“今日”指的是连续的两天都是下雨天。 2. 渔父讴歌,老农欢舞。 - 指渔民和农民在雨中唱歌跳舞,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3. 堪笑蒲许林中,邓师伯把不定,却向豆子山前打瓦鼓。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些地方的人们因为担心天气不好而不敢出门,只能在室内活动,就像“蒲许林中”的人们一样。而“邓师伯”则是指一位名叫邓师傅的人,他在“豆子山前打瓦鼓”
【注释】 水:指江流。万壑:千山万壑。三秋:一年中的第三个秋,即秋季。渔板:指渔船上的鼓声。野鸭:野鸭在水面游动。极目:放眼远看。马大师:指唐代诗人马戴。杻著:用铁枷等物将人锁住。百丈鼻:指马戴的鼻子被铁链锁着。痛不休:痛苦得不能停止。 【译文】 江水满溢,万壑纵横;树叶飘落,秋天到来。渔船上响起了鼓声,飞鸟也随着鼓声飞去。我放眼四望,思绪无边无际。可笑当年马戴,他曾被铁枷锁住,痛苦至今难以消除
【注释】 达磨:佛教禅宗二祖,姓乔名达摩。西来:来自西方。传个策子:传授一个法宝或法门。少至万言:少的时候只有一万字。多无一字:多的时候没有一个字。贱如金璧(bì):低贱如同金玉。贵如泥土:贵重如同泥土。觑着即瞽(gǔ):看它一眼就变成瞎子。 【赏析】 此为禅宗颂语,意在说明佛理深邃,不可用言语形容。诗首以达磨为引,指出佛法深奥难解的特点。第二句写佛经之长,“万言”是虚数,表示其浩大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