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以下是对《寂音自赞四首·其三》的逐句释义: 1. 诗句原文: 不似成背,似其成触。 随汝颠倒,直中有曲。 抛在言前剔鹘崙,拟议令渠总灭门。 平生活计无窖子,真是汾阳五世孙。 2. 译文注释: - 不似成背,似其成触:形容事物不是简单的正面或反面,而是具有某种曲折和矛盾性。 - 随汝颠倒,直中有曲:表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直的,但内部却有弯曲的部分。 - 抛在言前剔鹘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充满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态度。 第一句“窜朱崖军而生,还遭黄茆瘴而复活”,意思是说,我虽然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但是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在艰难困苦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这里的“窜朱崖军”指的是陆游被贬官,而“黄茆瘴”则是指南方的湿热气候。 第二句“陷于采石而不死,囚于并门而自脱”,则是说,尽管我在南方遭受了许多苦难,但是我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注释:随遇而安,放下名利的羁绊。没有埋葬白骨,暂且欣赏青山。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豁达人生观的诗作,表达了他随遇而安、放下名利的心态。诗句中的“寂音自赞”、“索尔虚闲”等词汇,都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洒脱自在的个性特点。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诗句解析 1 三关洞开无锁扃:描述的是三个关口已经打开,无需锁闭。这里的“三关”很可能指的是禅宗的三种修行境界或方法。 2. 汝自艰难起战兢:意味着修行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保持警惕并努力克服。 3. 师过此关悉闲暇:形容禅师经过这里,一切都变得闲适自在。可能表示通过修行,禅师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 4. 掉臂径趋呼不应:意指禅师随意地行走,不理会他人的呼唤,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自由的态度。
【注释】 扬广:指佛教中的南天竺。 雷衡洞:指佛教中的雷音洞,相传为阿罗汉所居之地。 法云:佛家语,指佛的教化。 道林:佛教用语,指修行者。知见香飘:佛教用语,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领悟。 春风吹不起: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普渡众生,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黄河冻连底: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力量无边无际。 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 大千戏以一尘摄: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广大无边,包容一切。 又譬此尘取空劫
这首诗赞美了上蓝忠禅师的非凡智慧和高尚品格。 译文: 一法能知一切法,应机全不差毫发。 如是知见如是解,于一切法中对待。 平生脊梁硬如铁,衲僧寻思心智绝。 城中一室冷如冰,篆烟灭尽灰如雪。 注释: 1. 一法能知一切法:禅宗讲究“见性成佛”,即通过领悟本性来达到解脱。这里的“一法”指的是这种领悟本性的方法,而“一切法”则是指所有存在的事物。 2. 应机全不差毫发:意为应对各种情况都能恰到好处
译文: 气质如同秋日丰腴的雪,眼神秀美如同椹口。 骨骼像临济禅师,骨髓像雪窦和尚。 袖手旁观,丝毫不漏,不落入庸俗。 他是一千个龙象之冠,七代云门之后的杰出人物。 你只需看他的一句当机,就能笑中摆脱俗套,超脱窠臼。 注释: 叻气:这里指气质、风度、才华等出众。秋腴雪:形容人的气质和外貌都很优美。 秀目椹口:形容眼睛明亮、嘴唇红润。椹口:嘴唇红润,如椹(一种水果)色。 其骨临济,其髓雪窦
【解析】 此诗是临平慧禅师赞,全诗共四句。首联“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两句写景,描写了禅修者眼中的佛境景象。颔联“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两句写悟道之境,即禅宗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念什么作什么”。颈联“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两句写修行者的境界。尾联“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两句写悟道之后的心态。 【答案】 译文:在虚空中留下痕迹,在云朵之间修补罅隙
报慈宣秘禅师赞 报慈宣秘禅师,禅宗临济宗门下。 二百衲子领袖,三十年丛林老僧。 所至楼阁森然,眷属成就自然。 诸方度脚买鞋,报慈就身剪裁。 莫嫌此老无巴鼻,曾见西堂古佛来。 注释: 1. 报慈宣秘禅师:报慈宣秘禅师是禅宗临济宗门下的高僧,他的教导和影响力非常深远。 2. 二百衲子领袖:二百衲子是指两百位僧侣,其中领袖是指其中的佼佼者或领导者。 3. 三十年丛林老僧:三十而立
【注释】 芙蓉楷禅师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大师芙蓉楷的敬仰之情。 望之翛然:望着芙蓉楷禅师,他显得清瘦、超脱尘世。 冰枯而天粹:就像冰雪般纯净无瑕,展现出自然的美。 即之渊然:接近他时,感受到他的深邃和渊博。 意坐石而情无住著:意指他的内心宁静如石,情感也无处停留。 杖瘦藤而欲起:拄着瘦藤杖,显示出他对禅学的执着与追求。 人言即俗复即真:人们说他就是俗世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