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广山头种性,雷衡洞里根苗。
法云明暗体露,道林知见香飘。
试问春风吹不起,何如黄河冻连底。
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
大千戏以一尘摄,又譬此尘取空劫。
置于掌间剔突圞,挝鼓升堂普请看。
【注释】
扬广:指佛教中的南天竺。
雷衡洞:指佛教中的雷音洞,相传为阿罗汉所居之地。
法云:佛家语,指佛的教化。
道林:佛教用语,指修行者。知见香飘:佛教用语,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领悟。
春风吹不起: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普渡众生,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黄河冻连底: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力量无边无际。
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
大千戏以一尘摄: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广大无边,包容一切。
又譬此尘取空劫: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深远影响,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置于掌间剔突圞,挝鼓升堂普请看: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智慧和力量,就像在掌中剔剔突突,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又如擂鼓升堂,让人感受到它的威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禅师的作品,通过对禅师形象的描绘和对其智慧、德行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禅师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典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首句“扬广山头种性”,意为在扬广山头种下了本性(佛性)。这里的“扬广”指的是佛教中的南天竺,而“种性”则是佛教用语,指修行者通过修习佛法,培养自己的佛性。这句诗表达了禅师通过修行,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佛性的崇高追求。
次句“雷衡洞里根苗”,意为在雷衡洞里长出了参天大树的根苗。雷衡洞是佛教中的雷音洞,象征着佛法的高深莫测和神秘力量。这句诗赞美了禅师的修行成果,如同参天大树一般高大、茂盛。
第三句“法云明暗体露”,意为佛法像法云一样,时而明亮,时而昏暗。这句话既体现了佛法的复杂多变,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邃内涵的敬畏之心。
第四句“道林知见香飘”,意为修行者对佛法的认知如同芬芳四溢的花香。这句诗赞美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第五句“试问春风吹不起”,意为春天的风无法吹起佛法的根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坚韧不拔、恒久不变的赞叹。
第六句“何如黄河冻连底”,意为黄河的冰层连到海底都冻住了,形容佛法的力量无比强大。这句诗赞美了禅师的修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能够抵御世间万物的影响。
第七句“十分似九不欲全,一身两号只这是”,意为禅师的境界如同九分相似却又不是完全一样,他既是一个人又是两个人。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禅师境界的高度赞赏,又暗示了禅师的修行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第八句“大千戏以一尘摄”,意为佛法如同大千世界一样浩瀚无边,它能够摄尽一切微尘。这句诗赞美了禅师的博大胸怀和包容万象的精神风貌。
第九句“又譬此尘取空劫”,意为将这微尘比喻成空劫(佛教中的极长时间),意在说明佛法的永恒不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师修行成果的无尽敬意。
第十句“置于掌间剔突圞”,意为将手掌置于空中,让手指轻轻触碰,感受那微妙而清晰的禅悟之境。这句诗描绘了禅师与佛法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联系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悟与顿悟。
第十一句“挝鼓升堂普请看”,意为击鼓高歌,邀请众人共同观赏这场精神上的盛宴。这句诗寓意着禅师向世人展示其修行的成果与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并追随禅师的脚步,共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