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泐
以下是对《墨竹歌 其二》的逐句释义及译文: 1. 魏公文章妙天下,世称善书兼善画。 - 释宗泐: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僧人释宗泐。他以擅长书法和绘画而闻名于世。诗中通过赞美魏公(魏征)的才华,表达了对他文学和艺术成就的敬仰。 2. 松雪高斋秋气清,照眼琅玕入模写。 - 柯敬仲:这是李东阳的作品。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天高洁雅致的画面,松树和雪花相映成趣,清澈的空气中仿佛可以看到竹子的影子
【注释】 1、群情:众人的心情或舆论。 2、怵迫:惊惧。 3、得丧:得失,指国政的兴衰。 4、如聩:像聋。 5、自昏:指因无知而盲目。 6、县旷:辽阔空旷。 7、琐琐:琐碎细小。 8、安足论:有什么资格去说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贬为江陵府司马后所作,诗人以愤激的情绪,揭露了当时朝中权臣专擅的局面,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诗的前两句“群情尚怵迫
【诗句释义】 1. 孤灯坐二更,茶具独未屏。 2. 春寒逼清明,紬帽犹在顶。 3. 大音本无闻,含笑只自领。 4. 月上猿亦来,窗前弄林影。 【译文】 1. 独自坐在灯下,已经是深夜两点,茶具还没有收起来。 2. 春天的寒冷逼得清明节来临,但仍然戴着头巾。 3. 真正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只是微笑着享受它。 4. 月亮高挂在天空,猴子也来了,在窗前玩弄它的树林影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夜坐时创作的。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坐致不请友,翩然远来集。 - 注释: 邀请不到朋友(指友人未应邀而来),却有远方的朋友翩翩而至。 - 译文: 尽管没有邀请到客人,但你的朋友仍然不远万里前来聚会。 2. 幻境非久留,白日西驰急。 - 注释: 那些美好的幻想并不是长久的逗留,而像白日一样迅速飞逝。 - 译文: 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并不能长时间停留
【解析】 题干是“格式要求:①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②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抵鸡足山”。这是一道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将选项诗句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作出判断。 本题中,“大哉圣人化,万古垂休经”,大意是说圣人的教化多么伟大,万代流传着圣人的道德修养;“自非上智士
【注释】灵鹫山: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兹山:此山,指灵鹫山。昂然:高耸的样子。骞翥:飞翔,展翅。稽首:拜见,致敬。长住:久处。招提(qiáo tí):佛教建筑,即寺院。窗户:佛寺内供人瞻礼的地方。胜流:贤士。起席:设宴。钟鼓:寺庙的钟和鼓,为报时之用。王舍城:古印度国名,这里指古代中国的首都长安。民俗(fú mì):民风习俗,风俗。给孤园:在杭州西湖边,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别墅。民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佚名的作品,内容为: 礼诚在敬,三献靡加。 释尊燕喜,乐奏无哗。 明徵瑞应,昭著光华。 冥幽溥济,蒙被祯嘉。 注释 1. 礼诚在敬: 表示对佛法和僧侣的真诚尊敬。 2. 三献靡加: 在佛教中,“三献”指的是三种祭祀仪式,分别是祭酒、祭香、祭花,而“靡加”则意味着这些仪式不需要额外的增添或修饰。这里表达的是对这些仪式的尊重和简化的态度。 3. 释尊燕喜:
注释: - 仁风广被,春日载熙。 - "仁风"指的是仁爱的风气,"广被"表示广泛传播;"春日"是指春天,"载熙"意味着充满了喜悦和活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之风广泛传播,春天的气息充满生机。 - 天人共仰,显幽靡遗。 - "天人"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共仰"表示共同敬仰;"显幽靡遗"指的是让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事物也显露出来,没有遗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相互尊重
注释: 1. 泥连先馈:泥是泥土,用来包裹食物。先馈指的是先送上供品。 2. 纯陁后供:纯陀,即纯净、美好;后供,指后面的供品。 3. 进兹肴膳:进,献上;兹,这;肴膳,菜肴和饭食。 4. 间奏鼓钟:间奏,在宴会中演奏音乐以助兴;鼓钟,指打击乐器。 5. 皿器斯洁:皿,器皿;斯,这里作副词用,表示如此;洁,清洁。 6. 黍稷惟丰:黍(shǔ),高粱的别称;稷(jì),粟的别称。 7. 无远弗届
这首诗是周代祭祀时所用的《大侑》乐歌,内容是歌颂祖先的功德。 首句“飶馨既歆”意为祭品已经摆上,祭祀者开始品尝。第二句“笾豆尚列”指摆放在俎上的祭品如笾豆等还很多。第三句“始终匪懈”指整个祭祀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一丝不苟。第四句“肃雍以彻”意为祭祀活动结束时气氛庄严。第五句“礼文有序”指仪式中的各种礼仪都有规矩。第六句“乐舞有节”指乐舞中有节奏地表演。最后一句“洋洋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