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尚怵迫,烈火方燎原。
纵能齐得丧,不如无一言。
有耳但如聩,有眼从自昏。
至道念县旷,琐琐安足论。
【注释】
1、群情:众人的心情或舆论。
2、怵迫:惊惧。
3、得丧:得失,指国政的兴衰。
4、如聩:像聋。
5、自昏:指因无知而盲目。
6、县旷:辽阔空旷。
7、琐琐:琐碎细小。
8、安足论:有什么资格去说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贬为江陵府司马后所作,诗人以愤激的情绪,揭露了当时朝中权臣专擅的局面,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诗的前两句“群情尚怵迫,烈火方燎原”写朝廷中权臣专擅的局面,他们把持朝廷大权,左右朝政,使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接着两句“纵能齐得丧,不如无一言”,诗人认为,虽然他们可以共同享受国家的荣华富贵,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什么也不说,让国家自己走向灭亡。这两句话一前一后,相互呼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朝廷中的权臣们骄横跋扈、独断专行、祸国殃民的本质。
诗的第三、四句“有耳但如聩,有眼从自昏”进一步讽刺了朝廷中的权臣们。这些权臣们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们却如同聋子一样听不见人民的疾苦,如同瞎子一样看不见国家的命运,只知道争权夺利,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置国家于不顾。
诗的最后两句“至道念县旷,琐琐安足论”,则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中的权臣们的蔑视和鄙视。他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违背了大道,都是不值得一提的琐事,因此,他没有什么资格去谈论这些事。
全诗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中的权臣们骄横跋扈、独断专行、祸国殃民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这首诗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