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由基
西湖夜景 处处芙蕖处处堂,闲行何地不清香。 归舟又趁晚凉急,十里湖光蘸夕阳。 译文: 西湖的景色如画,处处是荷花池塘,漫步其中,无处不闻着清新的花香。乘船归来,正值傍晚,清凉的江风拂面而来,远处的湖光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赏西湖美景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处处芙蕖处处堂”,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西湖之美无处不在,连庭院也仿佛被荷花装点得美不胜收。第二句“闲行何地不清香”
【注释】 蜡梅:腊月梅花,因有白花、素枝等特征而得名。 占得南枝最崛奇:占据的南枝最为高耸奇特。 吕医:即柳公权(字子厚),唐代书法家,以书法名闻天下。退之:唐文学家韩愈的字。 【赏析】 《嘲蜡梅》是一首咏物诗,写蜡梅在严冬傲霜斗雪而独放异彩的情景。 首句“孤芳不被雪霜欺”,用拟人手法,赋予蜡梅以人的感情,突出其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放的坚强性格。 “占得南枝最崛奇”,点明蜡梅生长的位置和姿态
【解析】 题:诗题,题目。御:皇帝。爱牡丹:即《题牡丹》,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此篇为咏牡丹而作,赞美了牡丹花的美丽和高贵,并抒发了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玉砌雕栏护绛纱:玉砌,指精美的宫墙;雕栏,指用彩画装饰的栏杆;绛纱,一种浅红色的纱衣。这里形容牡丹被精心保护得很好。 闻说弓旌遍岩穴:闻说,据说;弓旌,古代帝王仪仗上的一种装饰物。这里比喻诗人听到有人把牡丹移植到岩穴里
西湖夜景 西湖夜色如画,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四周围的青山。 山峦苍翠欲滴,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国画。 古树参天,枝叶繁茂,犹如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守望。 树下的石径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条通往仙境的小路。 石径两旁的野花烂漫盛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湖水荡漾,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湖边的花草摇曳生姿
诗句释义: 性灵底物堪陶冶,郢曲弥高和弥寡。 锦囊勿使六丁偷,会有昌黎赏东野。 注释: 郢(yǐng)曲:指古代楚国的乐曲,以柔婉著称。郢曲弥高:比喻乐府诗作高超。 和(hé):和谐;相合。 六丁:指掌管地狱门禁的神将。 樊(fán)子:古琴名。 昌黎:唐代诗人韩愈,字退之。 译文: 你的心灵如同可以陶冶的美玉一样,能够创作出高超的音乐作品。 你的诗作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虽然高超但和谐度却并不高
幽泉落窦碎琼声,疑是朝天环佩鸣。 注释1:幽泉指的是山中的溪水,它流经岩石的缝隙,发出清脆如玉的声响。 注释2:碎琼声形容溪水的声音清脆悦耳。 注释3:环佩鸣指天上的仙乐,与溪水中的玉声相映成趣。 注释4:朝天指从高处往下望。 注释5:环佩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妇女身上的装饰品,形状如环形,通常用玉石制成。 赏析:诗人在陈陟屺寺游览,被寺中的泉水所吸引。他发现这泉水来自山涧,沿着岩缝流淌
偶作其二 故山荏苒失归期,颜尚如丹鬓已丝。 忆昔师门传拙赋,迄今客路懒工诗。 不伤迟暮无豪举,却喜聪明减旧时。 便把蜗庐题退隐,何时买得草堂基。 注释: 1. 故山:指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家乡或以前的居所。 2. 荏苒:时间流逝,此处指岁月变迁。 3. 颜尚:形容人的外貌仍然保持年轻状态,但已经出现了衰老的迹象,这里用来形容鬓发斑白。 4. 师门:指老师的教学场所或学习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鉴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读懂作品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然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最后分析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上的得失,评价作者的创造性。 ①“余秋责余不归责之诚是也余非敢忘乡井而答以诗”:诗人说:我的故乡并不需要我回去,你责备我回乡,这是真心实意,我也并非不敢忘记家乡而去写诗。 【赏析】 首联两句,言诗人被贬谪后,对故乡没有思念之情
【注释】: 1. 少陵:杜甫,字子美。 2. 西江:指长江。 3. 双井:指东晋道士许逊,隐居于浙江桐柏山(今浙江桐庐县)。据说他的修炼之地有两口井,因此称“双井”。 4. 南海:指南海。 5. 百川分港失东流:指长江从四川流经湖北后,在安徽芜湖附近分为南北二股,南入江西,北入黄海。 6. 君怀:指陈刚父,即陈师道。 7. 正印:指儒家正宗的学说或道德规范。 8. 玄关:佛教语。谓进入佛法的门径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诗句:西湖冰合忽见小舟。 - 译文:忽然之间,在平静的湖面上,出现了一艘小小的船。 - 赏析:首句“西湖冰合忽见小舟”描绘了一幅冬日西湖的景象,湖面结冰,突然之间,出现了一艘小船。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后续诗歌中的寒冷氛围和孤寂之感。 接下来是第二句:四望黯同云。 - 译文:四下望去,天空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