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甲寅二月晦日雨霁会饮朱彦明庄上 林梢曙色映朝霞,沙净春堤步落花。 负郭有田清世业,高居无事野人家。 檐空剩插清明柳,山近先烹谷雨茶。 不是青春壮游处,暂随歌舞乐年华。 注释: 1. 甲寅:古代纪年法,即干支纪年的一种。此处指公元1424年,是作者在弘治七年(1494)之后,于正德五年(1509)之前的时间。 2. 晦日: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又称除夕、月晦。 3. 霁:雨停了。 4. 会饮
【解析】 “湖桥春水泊轻舠,冒雨相过重尔劳”,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湖桥”点明地点,“春水泊轻舠”写景,写出了作者在桥上看到的场景。“冒雨”表明天气情况,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重尔劳”说明作者在桥上等了很久。 “喜见伯温编击壤,惭非元晦叙离骚”,颔联以伯温、元晦二人比自己,表达了作者谦虚自谦之意。 “絷驹此夕闲空谷,鸣鹤何时彻九皋”,颈联以骏马、白鹤自喻,表现出作者对归途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1句:“生刍束玉见无因,宿草荒烟怅望频。” 注释:生刍(即生刍马,指送葬用的马匹)和束玉(指用玉饰成的丧礼用品)都象征着生命的终结。这里表示孙医士的生命即将结束,但他的离去却让人难以接受。而“宿草荒烟”则描绘了墓地周围的荒凉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 第2句:“转眼忽惊千古别,到头谁是百年人。” 注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如梭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石屋幽深小径斜,繁芳删尽地清华。 - 注释:石屋,指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幽深,形容非常安静或深远;小径,指小路;斜,形容道路不直;繁芳,形容花朵繁多;删尽,形容花已凋零;地清华,指大地被清泉水洗过,显得清新洁净。整句诗通过描述石屋、小径和繁花,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 2. 坛荒尚谱宣尼操,畹废犹存屈子家。 - 注释:坛荒,指祭祀坛台荒废;宣尼,孔子;操
张佥宪湖山行乐图 江湖情思庙堂身,行尽吴山两度春。 范老不先天下乐,苏公岂是宦游人。 菊松有待归应晚,琴鹤相忘贵亦贫。 他日悬车定何处,午桥庄上杏花新。 注释: - 江湖情思庙堂身:在江湖中有着深深的情感和思念,但在庙堂之上却身不由己。 - 行尽吴山两度春:已经走过了两次春天,这里的春天可能指的是人生的两个阶段。 - 范老不先天下乐:范老先生并不享受天下的欢乐。 - 苏公岂是宦游人
闻郑子高参政讣 自从和你一起在科举考试中落榜后,我们便各自回家。 重新联袂参加春闱,希望在功名之路上再次相遇。 青云得路的朋友已散去,白发苍苍返回家乡,往事不再。 虽然有一束礼物寄送远方,但空惊宿草封闭了玄关。 令人伤心的是和当年的离别相比,目极南天泪满衣。 译文: 自从和你一起在科举考试中落榜后,我们便各自回家。 重新联袂参加春闱,希望在功名之路上再次相遇。
【注释】 陈大尹:指陈尧咨,北宋时人。秦淮:在今江苏南京市。书屋:书房。近:靠近、接近。藜杖:用草茎制成的手杖,这里指拄杖。芸编:指《禹贡》一书。邺侯签:指《三国志》一书。《三国志》的作者为西晋人陈寿,字承祚,邺(今河北临漳)人。鱼龙变化书连屋:指《周易》(包括六十四卦象及其爻辞)。奎壁森罗月满帘:指《尚书》(即上古文献的总称)。奎星和壁宿,都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座,这里泛指古代典籍。一束囊携人去后
越水吴山近寂寥,秋来到处动歌谣。 司徒乡土簪缨表,科甲文章锦绣标。 千里星霜劳使节,九重雨露下宸霄。 元功自有玄圭锡,好副民风十二条。 注释: 1. 越水吴山近寂寥:越水(浙江)和吴山(江苏)离我近,显得有些寂静。 2. 秋来到处动歌谣:秋天来临,各地都响起了歌声。 3. 司徒乡土簪缨表:指在司徒这个地方,士人的地位和才华得以展示。簪缨是古代官员的冠饰,这里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 4.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律,作者通过描绘吴山景色,抒发自己壮怀激烈、奋发有为的精神气概。“游适时频趣转浓”,意谓在游览时,心情更加浓烈;“少年吟眺已成翁”意指年轻时纵情山水吟咏眺望,现在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从教白发三千丈,不尽青山百二重”中“白发三千丈”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人的头发长而多,也用来比喻人的衰老。诗人用它来形容年华消逝之快
竹鹤轩为马浩澜题 《琅玕娟净羽衣鲜,仿佛湘君驾月旋。》 注释:竹子和仙鹤的轩窗被马浩澜题写诗作《琅玕娟净羽衣鲜,仿佛湘君驾月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雅、幽静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第二句:见实何年随凤下,报安常日有书传。 注释:不知道这真实的情景是什么时候跟随凤凰飞下来,报平安的时候常常有书信传来。 赏析:这里的“凤”指的是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象征着尊贵和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