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注释】 又见炊烟出树头,参差野水暗通沟。 胸罗怪史支离叟,坐有黄花烂熳秋。 宜雨宜晴天亦暝,为陵为谷我何求。 西兴钟鼓无人问,远作空山一夜愁。 【赏析】 《偶成》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此诗以“炊烟”开头,写农村的晚景;中间四句描写闲适的生活情景;最后两句写乡居的孤寂。全诗意境清幽,语言平淡自然,不事雕琢,充分体现了陆游晚年诗歌风格的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图
丙辰重九龙井登高 老觉人前万事非,登高望远独依依。 难披榛莽凌千仞,已许湖山共落晖。 世改性随龙不灭,天空云与雁同飞。 年年此会成今古,短鬓萧疏我自归。 注释:1、丙辰日重游九龙井,登上高处,感叹世事沧桑,一切如旧。2、难以攀登那茂密的树林,只能仰望那直插云霄的山峰。3、世间的变化无常,就像龙一样永恒不变;天地之间的云彩与大雁一起飞翔。4、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刻相聚,如今已经变成了永恒的历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诗句注释: 1. "病起逢君作重九" —— 生病后遇到你做重阳节(九月九日)的习俗。 2. "绝顶拄杖相追寻" —— 在山巅用拐杖互相追赶。 3. "秋光为我洗林莽" —— 秋天的阳光洗净了森林和平原。 4. "天界自高无古今" —— 天上的世界自然高于世间,没有古今之分。 5. "笑听野老说城市" —— 笑着听村里的老人谈论城市。 6.
【注释】 国身:国家的命运。通本春秋旨:通达本义,领会《春秋》的深意。海内:天下。从教索解人: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绝塞:边关要塞。散存:散布流传。专制体:独断之体。幸生民:使百姓得生。少年慷慨犹摩剑:青年时胸怀大志,壮气凌云,犹似摩挲利剑。乱后光阴看转轮:混乱之后,人们又重新过起了日子。梦醒莫愁身世改:不要担心自己的身世地位会改变。雪中一鸟已鸣春:在雪地上看见一只鸟儿正在鸣叫,仿佛是春天来了。
初春重至西湖 曲槛阴阴水绕庐,雨花风叶看西湖。 无多来日思前事,剩有春光赚老夫。 注释: 曲槛:弯曲的栏杆。阴阴:形容水面上的波光。 水绕庐:水环绕着房子。 无多:不多。来日:将来的日子。 思前事:思念过去的事情。 剩有:还有。 春光:春天的景色。 赚:使…高兴、感到愉快。 老夫:诗人自指。 向晓:早晨。 乱山:参差不齐的山。 隔年寒涨:过了一年冬天后水涨了。 无菰蒲:没有菰(kuh
注释: 凉雨霏霏酿桂天,寺楼衣薄欲装绵。 客真淡泊浑忘敬,僧解周旋即是禅。 尽有寒山期晚岁,更无明月记今年。 馀生甲子山中历,看到秋花始黯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的诗。前两句描述的是中秋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感受。"凉雨霏霏酿桂天,寺楼衣薄欲装绵。",凉风细雨,天空如桂树般清新,诗人身着单薄衣衫,仿佛要添上几丝棉被。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宁静的中秋之夜图景。
【诗词解析】 这首诗以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线索,从“睡起”开始,到“读史”、“闻歌”、“晴光偶动春游兴”,最后到“江路微茫雨又成”,层层深入,逐渐展现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诗句释义】 - 睡起:醒来后的感觉。 - 稳卧绳床身世平:安稳地躺在床上,觉得自己的一生如平常一样。 - 蘧蘧睡味比茶清:形容睡得香甜,感觉像喝了一杯清新的茶。 - 梦长梦短了无迹:梦长梦短都没有留下痕迹
雨后湖楼晓起 水鸟无声风满亭,起看微月在南屏。 云山款我秋前雨,露叶如沾曙后萤。 思逐远钟同脉脉,身经残梦但冥冥。 养心渐喜知茶味,预汲寒泉入夜瓶。 译文: 水鸟无声,风满亭台,清晨起来看那微明的月亮挂在南边的屏风上。 秋天的雨在云山上款待着我,露水让叶子如同被曙后的萤火虫沾湿一般。 思念随风远去的钟声,与我的思绪一样绵长而深沉,身经梦境却只能感到迷茫。 养心渐得茶的滋味
注释: 1. 湖庄示子大伯严,分得西湖一角凉。 2. 曲房低槛待秋光。 3. 生惭乱世能容我,静觉高荷已退香。 4. 人意淡如山欲暝,归期愁与月相妨。 5. 放歌同是无家客,水枕风船老此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庄示子大伯严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分得西湖一角凉”,描绘了湖庄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到清凉宜人。这里的“凉”字也暗示了生活的宁静和舒适。
丙辰中秋日,雨约同人饭于法相寺。 湖居不见中秋月,偏向僧楼坐雨深。 避世渐谙蔬笋味,入山终负水云心。 人生适意每不足,眼底有诗何处寻。 还我一庵听说鬼,涧松岩桂各萧森。 注释:在丙辰年(1086)的中秋节,我与朋友们约定在法相寺一起用饭,但湖边居住的地方看不到中秋明亮的月光,反而在寺庙的僧房中,我们坐着雨声中赏月。我已经渐渐适应了僧人简朴的饮食,对于素食和野菜的味道已经非常熟悉,进入山林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