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璚
诗句:飘上下,落西东。霜林树树不禁风。 译文:树叶轻轻飘荡在上上下下,向四面八方落下。霜冻的树林里的树木经受不住寒风。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树叶随风飘荡的情景,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 首句“飘上下,落西东”形象地描绘了落叶随风飘荡的画面,给人一种秋意盎然的感觉。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次句“霜林树树不禁风”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特点
【译文】 银蜡烛芯烧尽了,宝香在空气中凝聚着。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起身坐在窗前凝望天边初升的太阳,希望阳光能驱散心中的忧愁。 门外梨花正盛开,深院里寂静无声。这时传来几声莺歌,仿佛在安慰着我。 【注释】 捣练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忆金缕》。因词调中有“捣”字而得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各四句三仄韵。 银蜡烬:指燃尽的蜡烛。 宝香:即宝香炉。古代的一种熏香器具
【译文】 天渐渐亮了,我听到啼鹃声声催人早醒。红梅溅落在楼上,如雨点一般,杨柳的枝条笼着轻烟,如烟雾笼罩着陌头。春天又来到了人间。 【注释】 (1)元日:旧历正月初一。 (2)渐晓:天将亮未亮之时。 (3)帘外:指窗户外面。 (4)听啼鹃:听杜鹃鸟叫声。传说蜀王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即杜鹃。 (5)溅:洒落、飞溅。 (6)楼外:指屋外的楼上。 (7)碧笼:翠绿的笼子或花枝,这里比喻杨柳。 (8)陌头
【注释】啼鸟:即杜鹃,叫声凄厉。催得碧窗侵晓:催促着将窗户染上一层淡淡的青色。枕边香汗微红:枕头旁边有一丝未干的香气。 【赏析】这首小令写暮春时节的愁思。词人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杜鹃声声叫唤,使闺中少妇从梦中惊醒的情景;接着又描绘出她被噩梦惊起后仍然难以入睡,以及因天气转暖而懒于起床,不愿起来梳妆打扮的情形。全词语言浅近易懂,但意蕴深广,含蓄地表达了闺怨之情
.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调见宋张先《碎金词》卷三“南歌子”小序。又名“河满子”、“秋蕊珠”、“玉连环”、“转应乐”。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2. 【译文】: 柳树掩映得深沉,蝉声也静悄悄的;花丛中蝴蝶沉醉着,梦乡正酣。碧绿的天空如清水一样明净,月光也清冷如水。又有什么人和我一起倚靠在栏杆上? 3. 【赏析】: 这是一首写夏夜月下景色的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
诗句:琴润音初涩,香寒篆易消。 译文:琴弦刚被拨动还带着涩声,篆香已渐渐消散在空气中。 注释:“润”指琴弦的振动,“涩声”形容琴声刚开始时不够圆润。 “香”指燃烧的香,“消”指香味逐渐散去。 赏析:此诗以琴与篆香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凉意的画面。诗中“琴润音初涩”,形象地表达了琴弦刚刚被拨动时的生涩感觉,仿佛是初学弹琴的人,手生疏、心忐忑
小雨穿澄练,轻风蹙浅涟。寒似早春天。单衫依旧怯,换吴棉。 注释: 1. 雨滴穿过清澈明亮的绢纱,微风吹动着水面的波纹。寒冷的感觉像早春一样。即使换上了吴地的棉衣,依然感到寒冷。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通过“小雨穿澄练,轻风蹙浅涟”两句,诗人展现了细腻的雨景和轻柔的风姿。接着,“寒似早春天”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冷意,让人仿佛置身于冬日的早春。最后两句“单衫依旧怯,换吴棉”
注释: 醒:醒来。 檐前溜雨声:指窗外的雨声。檐前,指屋檐下。溜,流动。 才惊梦:才从睡梦中醒来。 欲记不能:想要记住却不能。 赏析: 这首词以“醒”字为题,写词人在梦中被一阵雨声惊醒。词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梦境中的场景,通过雨声、梦醒、记忆等关键词的运用,表达了词人对梦境的感慨和无奈。 上阕写梦中所见所感。“醒”字开篇,直截点出主题。“檐前溜雨声”,描绘出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
【注释】 依:靠着。 【赏析】 这是一首写落叶归根的抒情小词,以落叶比喻人的归隐。上片写落叶随风漂流,无计留住;下片写落叶虽然晚来,却能耐久到深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感慨
【注释】 (1)闲中好:闲居之中的好时光。 (2)银釭:指银色的灯。 (3)琴语松风细:形容琴声如松间清风细语。 (4)罗衣生嫩凉:形容穿着轻薄的罗裙感到身上透着一股清新凉爽之气。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独守空闺,以弹琴自娱的情景。前两句描写她深夜弹琴时的环境气氛:室内幽暗,窗外有月光透过树丛洒进屋内;屋内只有她一人,她静静地坐在桌前,手中拨动着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