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辽
注释:给孤长者即佛教所说的阿难,是佛陀的弟子之一。 寻常:平常,指普通情况。 应供如来不易逢:应该供奉佛祖的机会不是常有的。 二施本无差别理:两种施舍本来没有什么差别的道理。 莫论庭柏与庭松:不要讨论庭院里种柏树和松树的差别了。 赏析:此诗以“次韵酬楚兴三颂”为题,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高远志向。 首句“给孤长者寻常有”
翻译:江水汹涌澎湃,经过侯滩时激起的水波。再登上山头,可以观看到打锣盘的场面。一位百岁老人亲自击鼓,城中的人们却对此毫不关心。 注释: 1. 侯滩: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是古长江的重要渡口。这里指江流经过侯滩时的壮观景象。 2. 激激:水势汹涌的样子。 3. 更上山头:进一步登上山顶。 4. 打盘: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以锣和盘作为乐器,表演者手持锣盘敲击发出声响。 5. 百岁老人亲击鼓
这首诗是作者在对楚兴三颂的回复中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联“莫欺隐几维摩老,不为文殊不设斋。”意为不要嘲笑隐居者如同老僧维摩诘,因为他们并非真的没有学问,也没有设置斋戒。这里的“维摩诘”指的是印度的一位高僧,以不立文字而著称。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隐士的尊重和理解。 颔联“寂寂青山何所有,霜风落叶满空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寂静的青山上什么也没有
【注释】: 1. 题文殊寺: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唐代有位和尚名叫慧能,他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文殊是大乘佛教所崇奉的菩萨之一,为智慧第一。 2. 鱼鼓鸣:指寺院夜晚敲鱼鼓以报时或报钟声。 3. 华堂:华丽的殿堂。 4. 扰扰:纷纭,杂乱。 5. 炉间:僧人炼丹用的火炉旁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描绘文殊寺的夜景和僧侣的生活来表达对世事纷扰的感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 诗句解释: 1. 石燕坡:指位于祁阳县南面的一座山。石燕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诗中被描绘出来,为后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 2. 骤雨干时燕子多:描述了在大雨过后,天气转晴时,许多燕子从南方飞来的情景。这里的“骤雨干时”指的是天气变化迅速,而“燕子多”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喜爱之情。 3. 行李萧疏常畏雨:这里用“行李萧疏”形容自己出行时的简陋和清贫
注释: 二公指的是两位高僧。诛茆是清除杂草,比喻清除心中的杂念。一炉烟指寺庙的炊烟。驻舟薄致是指停船吃饭。伊蒲馔即蒲团,佛教僧人坐禅时用的垫子。结诸公寂静缘是指与诸公共同追求清静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文殊寺的描绘和赞美。首句“二公诛茆今几年”,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二位高僧出家修行、远离世俗纷扰的敬佩之情。第二句“至今山下一炉烟”,以寺庙的炊烟来比喻这两位高僧的精神境界
诗句释义及译文- 第一句:“天边新月一弦生”: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天边的明月像一条细长的弓弦初生。 - 第二句:“堂上美人肢体轻”:形容堂上的美人身姿轻盈,如同没有重量一般。 - 第三句:“何似君家庭下竹”:诗人通过比喻,将这位美人比作家中庭院中高耸挺拔的竹子,既坚韧又清雅。 - 第四句:“孤风高节照人清”:用“孤风高节”形容竹子的品格高洁,而“照人清”则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澈
【注释】 扰扰百年何可为:扰扰,纷扰不安;何可为,如何能办成?正应静处得忘机:应,应当;忘机,忘却杂念。此句意为应当在安静的地方得到忘记杂念的心境。 心猿不动无馀境:心动则猿猴行动,猿猴行动则境界不定。无馀境,指没有其他的境界。此句意为当心境不动摇时则没有其他的障碍。 照见人间是与非:照见,明白、清楚;是与非,正确的与错误的;此句意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清楚地看到世间的是非对错。 【赏析】
【注释】 1. 悯(mǐn)悯:哀怜,怜悯。同巢幕燕:比喻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人。 2. 翩翩:形容燕子飞行轻快的样子。 3. 湘山潇水:指潇、湘两地的山水,泛指湖南一带的山川。无度: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4. 更泊孤舟夜雨中:更加是独自在夜里停泊在孤舟之中。 【译文】 你久已同那些和我有同样境遇的人一样栖身在官署的幕帐之中,如今又像北归的鸿雁那样飞向南方去。 那连绵不断的湘山
峡山寺 峡山山下古招提,丛木犹藏半泐碑。 正自会昌多难后,至今龙象绕山悲。 注释:在峡山山麓有一座古老的招提(寺院),周围的树木依然掩藏着半块残破的石碑。自从会昌多难之后,至今仍有龙象之像在山间环绕,为这座古老的寺塔带来悲伤和哀愁。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所作的《峡山寺》一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峡山寺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