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上
长溪建善寺四首龙湫亭 诗句一:亭下一杯水,澄泓如有容。 - 关键词:亭、一杯水、澄泓如 - 注释:在建善寺的龙湫亭下,有一杯酒池,其水清澈如镜,犹如一面镜子。 - 赏析: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龙湫亭下的景色,通过“一杯水”和“澄泓如”两个词组,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透明。同时,“如”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杯水的珍视与喜爱。 诗句二:不因求得雨,那信有神龙。 - 关键词:神龙 - 注释
注释:神仙已过,遗留下来的基在山间,丹井凄清,连点尘埃都没有。归去时漏已残,刚刚睡醒,恍惚中以为到了洞天福地。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首句“神仙已往遗基在”,表明神仙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有遗址,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绘。第二句“丹井凄清绝点埃”,描述了炼丹井的凄清景象,连点尘埃都找不到,进一步衬托出仙境的神秘和幽静。第三句“归去漏残初睡醒”描绘了作者归途中的景象,夜深人静
【注释】: 攀沿:指登山。绝壁:陡峭的山崖。鸾鹤: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鸟,传说中能飞升天界。樊笼:束缚、限制。 译文: 攀登悬崖峭壁登上高峰,俯瞰尘世,在茫茫云霭之中。 没有喝下炼丹的药酒,却已像仙人跨上鸾鹤一样,摆脱了世俗的羁绊。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所作。炼丹山即著名的蓬莱仙境,位于今山东省黄海之滨。诗中的“攀沿绝壁上高峰”,描绘了诗人攀登险峰的雄姿
【解析】 “群峰耸拔更回环”一句中的“更”是副词,表递进;“回”“环”是形容词,表示山峰的连绵不断。“鹤驾分明缥渺间”,“缥”是形容颜色淡而美丽;“缥渺”是动词,指在远方。“金鼎丹成人不见”,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思想,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炼丹有关,通过炼丹可长生不老。 【答案】 登炼丹山三绝句 群峰耸拔更回环, 鹤驾分明缥渺间。 金鼎丹成人不见, 但留名字镇空山
【注释】 “空其中”句:凿开山石,将水贮入洞中。 “贮水凡几斛”句:贮藏的水有几斛之多。 “渊渟”句:《庄子·秋水》载:宋元君游于濠梁之上,见两鱼儿相与争旋,而游者观鱼乐之,不觉口涎欲堕。宋元君问其原因,答曰:“此乃神鱼也。”后以“渊渟”比喻深潭。 “童子慎勿触”句:少年人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西斋读书时,发现一个天然形成的小水池——葵花池。他仔细观察
【注释】 绣谷堂:唐时建善寺有绣谷堂,此指建善寺。绣谷:山谷。 华堂:华丽的厅堂。 蹊(qī)迹:小路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建善寺的所见所感而作。首句写建善寺的美丽,二句点明建善寺的名字,三句描写春风无痕地吹过,使山上的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全诗写得清新隽永。 “山谷谁能绣”,意思是说,这山谷怎么能像刺绣一样被绣出来呢?这里的“绣”字既形容春天万物的生机勃勃,又暗喻诗人自己的心情。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国子监主簿期间。诗人借荆溪夜泊、白云、清梦等意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愤慨。 首联“自从南郭得三椽”,写自己从南郭寺迁居到桂州(今桂林)后的生活状态。作者自比为“三椽”(三间小屋),说明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但仍然没有摆脱“避地如飞鸟”的流离之苦。“怕趁”二字写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恐惧心理。颔联“每望白云惊岁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不要出现错字. “万田道中”的意思是:田野间的路上.“万田”是一片广阔的稻田,而诗人正站在田间小路上.“水阔疑无路”,意思是:水波辽阔得使人感到好像没有道路可以通行.“云深仅有山”,意思是:云雾深处只有几座山峰露出.“儿童划小艇,出没稻塍间”,意思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七绝,诗中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图:在云岩寺吃罢斋饭,来到碧涧泉边喝茶,觉得清香甘醇。“我来无一事”,表明自己来此并无其他目的,只是静静地坐着听山蝉鸣叫。“危坐”二字点出诗人心境之闲适,与前两句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译文:吃了云岩寺的斋饭,来到碧涧泉旁品茶,感觉味道甘美。我来到这里没有什么事情做,就静静地坐着欣赏山里的蝉声。 【答案】 方潭 饭饱云岩粟
长溪建善寺四首燕庵 已涉艰危地,方能处燕安。 人间不可忽,须向静中看。 注释:我已经经历过艰难险阻,才能安然处在燕京安定之地,所以人生不能轻视困难和危险,必须要在安静的状态下看待问题。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流寓京师燕京之后,是其归隐后的写照之作。诗人以燕为喻,抒发了自己身处乱世,仍能坚守正道,不为名利所动摇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