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
诗句 勿云服父事,不敬亦无伤。 元恶与大憝,邦刑自有常。 译文 不要认为服从父亲就是对父亲的不尊重。犯了大罪的人,国家法律也会有所制裁。 注释 - 服父事:尊敬并听从父亲的意愿和命令。 - 元恶:指重大的罪犯或邪恶的人。 - 大憝:指严重的罪犯,通常指的是国家的重犯。 - 邦刑:国家的法律刑罚。 赏析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是一首表达孝道思想的作品。诗中首先指出孝道的重要性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贤者的孝行有二百四十种,这是一首契文。嘉汝故锡汝,非将玉展亲:赞美你,赐给你美玉,不是用来显示你的尊贵。克昭乃显祖,追孝尔文人:能够彰显祖先的荣耀,就是对文人的孝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贤者孝行的诗。诗人以“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开篇,赞美贤者有二百四十种孝顺行为,这是一首契文。接着,诗人称赞贤者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能够彰显祖先的荣耀,就是对文人的孝敬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诗句原文: 天性生虽具,人伦教可无。往哉亲父子,汝契作司徒。 2. 词语注释: - 天性生虽具:天生的性情和本质。 - 人伦教可无:通过教育可以去除一些不良的人性。 - 往哉亲父子:向父母致敬。 - 汝契作司徒:你应担任一个合适的职位。 3.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同所作的《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林同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在宋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译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 当知元与凯,不出孝而忠。 能举十六相,斯为舜大功。 译文 贤者的孝顺体现在《孝经》的二百四十首歌中,其中强调了“元”和“凯”。这里的“元”指天性,而“凯”则是在人伦道德教育上的成就。《孝经》中的这些歌谣教导我们,真正的孝心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精神上的支持和忠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孝经》中的“二百四十首”这一具体数目
以下是对《圣人之孝十首尧》逐句的释义,包括关键词的解释,诗句的译文,以及整体的赏析: 1. 原文:道原自天出,尧以是相传。曰孝悌而已,人人具此天。 - 关键词:道原、天出、尧传、孝悌、具此天 - 释义:《尧典》表明了孝和悌是自然之道的根源,尧帝将这一传统传承下来,强调每个人都应具备这种天赋的道德品质。 2. 译文:道德本自天而出,尧帝以此传承于世。孝和悌便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拥有这样的天赋。
以下是对《圣人之孝十首·尧》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如何年稍长:“如何”是反问的语气,表示惊讶或不解。“年稍长”指的是年龄稍微大了一些。这里可能意味着在成长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 汲汲子思师:这里的“汲汲”表达了一种迫切和焦虑的情感。“子思师”中的“子思”可能是指孔子的学生子思,而“师”则是指老师或者榜样。整个句子表达了一种急切地追求知识和学习的态度。 接下来是诗句的译文: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 子则欲其孝,人皆有是心。如何武丁圣,却使子忧深。 子则欲其孝,人皆有是心。如何武丁圣,却使子忧深。 注释:你希望他(她)孝顺,人们都会有这种愿望。但为什么商代的武丁如此英明,反而让儿子们感到深深的忧虑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孝道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子女能够孝顺,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尽管商朝的武丁非常明智和有远见,但他的儿子们的忧虑却让人深思
在探讨《圣人之孝十首尧》的诗句和译文时,首先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关于孝道的教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道原自天出”:这句诗表明,道或真理从上天而来,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2. “尧以是相传”:尧作为古代圣王,他将这些道理传承下去。这里的“以”表示通过某种方式,即教育与示范。 3. “曰孝悌而已”:这里指出,孝和悌是最基本的伦理准则。 4. “人人具此天”
``` 奉先思孝也,不祀岂其情。 以至使毫众,而甘为葛耕。 诗句注释 1. “奉先思孝也”: 表示尊崇祖先并思考如何孝顺父母。 2. “不祀岂其情”: 指的是不进行祭祀,是否合乎孝道。 3. “至使毫众”: 指派遣军队到达毫地,象征军事行动。 4. “而甘为葛耕”: 宁愿耕种葛草,也不愿意做其他事。 译文 尊敬祖先是首要的,如果不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孝道之情呢
注释: 圣人的孝心体现在这十个方面:问安寝门外,旦旦俟鸡鸣。 一直到日中昃,居常尽此诚。 赏析: 这首诗是《孝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圣人之孝,十有:一曰“亲爱之心”。二日“善事父母”,三曰“谏争父母”,四日“慈行父母”,五日“严亲父母”,六曰“思存父母”,七日“身亲父母”,八日“养父母”,九曰“敬父母”,十日“和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的孝心体现在这十个方面:问安寝门外,旦旦俟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