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净
如何是四棱蹈地,入三摩存分别智。 这是一首佛教偈颂,其中“四棱蹈地”指的可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法身像,而“入三摩”则指的是修行者通过禅定达到的一种状态。这里的“分别智”是指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 译文: 如何是四棱蹈地,入三摩存分别智? 释义: 如何是四棱蹈地,进入三摩耶的状态,存留分别智? 注释: 1. 四棱蹈地:四棱,指佛像的四个侧面;蹈地,形容佛像的庄严神圣,如同踩在大地之上。 2.
无忧树下浴婴孩,清晓蔷薇带露开。 转过衲僧相见处,后槽驴马出胞胎。注释:在无忧树下给婴儿洗澡,清晨时蔷薇花带着露水盛开着。经过和尚和僧人的相遇处,后槽的驴和马生下了小崽子。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景象。诗人以无忧树为背景,描绘了婴儿在树下洗澡的画面;以早晨的蔷薇花为象征,表达了对生活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后槽驴马出胞胎”这一意象,暗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注释:端坐,端端正正地坐着。圆通微妙相,即圆通无碍之微妙相状,是观音大士的庄严之相。众生眼里堆青嶂,指众生心中堆砌着重重的青山。晓来窗外听啼禽,天快亮的时候,我听到窗外鸟儿的啼鸣声。春风不在花枝上,春天的风也不在花儿的枝头上吹过了。 赏析:本诗描写了诗人对观音菩萨深深的崇敬之情。首句写观音大士端庄、安详的形象;第二句写观音大士的慈悲和智慧;第三、四句写观音大士为众生带来的福祉
注释: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却像牛一样戴着双角,脚踏莲花,却又像马一样蹄下有泥。全身被璎珞装饰,皮毛债也历劫风流,经历风雨,就像辊水泥一样坚毅。 赏析:这首观音赞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庄严形象。首先,通过比喻手法,将观音菩萨与牛、马等动物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象;其次,通过描述其身上的璎珞、皮毛和债等细节,进一步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和坚韧;最后,整首诗充满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之情
【注释】 偈颂十六首 其十一 云形水意拥通身,德用不孤道正亲。 年少风流犹一段,花棚铺锦蝶飞频。 译文: 云朵的形状和水波荡漾的意境环绕着我的身体,我的德行没有孤独之处,道德纯正且亲近道义。 虽然我已经年岁已高,但年轻时的风采依然存在,就像花儿的架子上铺设了锦绣的花布,蝴蝶频繁地飞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自然中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景象
释义:六年前,我像野狐狸一样落草为寇,身上长满了葛藤。如今,我瞎了双眼,再也找不到自己了。人们还以为我悟到了明星的真谛。 注释:颂古五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共有五首,这是其二。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野狐精的困扰下,失去了眼睛,无法找到自己。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通过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第一句:“六十六年,罪犯弥天。” - 注释:这里的“六十六年”可能是指某人或某事存在了很长时间,而“罪犯弥天”则表示这个人或事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如同天空一般广阔无边。 - 赏析:这可能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罪恶行径的回顾或批评,强调其影响深远。 - 第二句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因缘和佛性。 第三、四句:“玉麟带月”和“金凤衔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神秘。诗人用“时节因缘佛性义”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认为一切都是由因缘和佛性所决定的。这种理解是深刻的,也是全面的。 “共移灵棹渡头舟”一句,诗人用“共移灵棹”来形容佛法的力量,它如同神灵一样
注释:在清净美好的时节,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如同露水洒满大地时,有家的温馨。要知道解脱身体,独立而超然的道法,就是开阔无碍,通达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修行的根本。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修行人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净妙妙时解活计",意味着在清净美好的日子里,修行者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露堂堂处有家风",则是说在露水洒满大地的时候,有家的温暖。这里的"家风"可以理解为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怀
偈颂十六首 其十五 到纯无学处,语路若何生。 意气天然别,神笔画不成。 注释: 到纯无学处:到达纯熟的学问之地。 语路若何生:如何能说清道理。 意气天然别:意气自然不同寻常。 神笔画不成:神笔(指高超的书法技巧)画也画不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和追求。诗中“到纯无学处”表明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的追求;“语路若何生”则暗示了这种艺术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