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净
【注释】偈颂:梵语“偈”,意为诗。这里指佛经中的一种文体。颂,是一种韵文文体。九首:佛教经典中的颂歌,共有九篇。第二篇是这首。其内容大意为:打破黑漆桶,十方皆空。不受灵山经,安居大圆觉。 【赏析】这首偈颂的内容是说:打破黑漆桶,十方皆空。不受灵山经,安居大圆觉。 这首诗是禅宗的公案之一,即“破无明暗,方显圆觉”的公案。 “打破黑漆桶”,比喻破除妄想执着,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注释】 “偈颂九首”:指佛教中的赞颂经文。 “其三”:指第九首。 “鱼游网”:比喻人被网罗住,无法解脱。 “三月安居”:佛教徒在每年三月举行结夏安居(又称“坐夏”),以修习禅定。后用作修行的代称。 “蚕作茧”:比喻人们被各种束缚和烦恼所困。 “及第”:科举考试中举。此为佛门用语。心空及第,犹言悟道成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经诗,借颂经来颂佛、颂法、颂僧
注释:呼唤一声,应声回应的是两个好兄弟。他们倒掉门前的石碑,让芳草遍地、荆棘丛生。 赏析:此诗以“弟兄”代指诗人与元结、刘禹锡等友人,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坎坷时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前两句写两人情深意重,后两句写因官场失意而疏远。全诗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深沉
【注释】: 八月十八钱塘潮,浙翁声价泼天高。 尽教四海弄潮手,彻底穷渊辊一遭。 重拣择,不辞劳,要透龙门继凤毛。 忽然收卷还源去,万古曹溪风怒号。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钱塘江大潮的。“八月十八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第四天,正是中秋之后,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此时,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空中出现,形成日月合璧的奇景。而钱塘江口,正是观赏这一奇景的最佳地点。所以,诗人把钱塘江称为“浙江”。
【注释】 偈颂:佛教的一种说唱文学体裁,多以韵文形式写成。偈:佛家语词,即诗的意思。颂:歌咏、赞颂。九首:指《大悲咒》中的九首偈颂。其七:序数词加“其”字的词组,这里表示第七首。骨堆:形容山高,比喻佛经。虚空:指天空,比喻佛经。 蓦(mò)透:突然穿过。两重关:佛经中称佛性为“二重门”,意谓佛性有两层。黑漆桶:喻佛法。 【赏析】 这首诗用白话文写一首佛教的偈颂,大意是:在平地上忽然冒出一座座高山
【注释】偈颂:梵语“偈”,即佛经中的偶句;“颂”为赞美之意。此诗用白话文写成了佛教颂文,故名“偈颂”。牛栏、马厩都是供牲畜使用的场所。“罪业黑漫漫”,指罪孽深重。“薰天臭”,熏天臭气直冲云霄。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和尚的偈颂。首联写他跳出净慈寺的牛栏,撞入太白寺的马厩。次联写他在寺中犯下种种罪行。末联写他的罪状被揭露。这首诗以讽刺手法揭露了僧侣们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僧侣们不劳而获
诗句释义: 1. “衲衣下事火烧山” - 这一句描述的是僧侣的生活状态。衲衣,即袈裟,是僧侣们常用的衣物。下事,可能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责任。火烧山,形容僧侣们的修行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2. “腊月家贫彻骨寒” - 腊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家贫彻骨寒,意味着家境贫寒到了极点,连骨头都感觉冷。 3. “堪笑连延曾未息” - 这里的“堪笑”是形容词
注释: 1. 偈颂九首:这是佛教中的诗歌形式,用诗歌来表达佛理。 2. 其六:表示这是第六首偈颂诗。 3. 西湖湖里水:西湖的水是清澈透明的。 4. 南山山上云:南山的云是洁白的。 5. 天台拄杖子:天台山的和尚拿着一根棍子。 6. 相见笑欣欣:见到天台山的和尚,他们会感到高兴并微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宁静的禅意。通过对比西湖的水和南山的云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一种说教,用诗歌的形式来宣传教义。 偈:佛教用语,意为“歌”。 二十五首:这里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二十五品。 其十八:指第十八品《如理实见品》。 去那边去,来者里来,中间绝壑断崖。 去那边去,来者里来,意思是说,从那一边去,又从这边来。中间绝壑(huò):山间峡谷。 壑,深谷。 断崖,陡峭的山崖。 依稀:隐隐约约。 金磴:金饰的石阶。 阔:宽敞。 仿佛:好像。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讲述了一个关于天童寺老梅树的故事。下面是逐句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1. 天童仲冬第一句,槎槎牙牙老梅树。(天童寺在冬季的时候,有一棵槎槎牙牙的老梅树) - 这句话描述了天童寺冬天的第一景,老梅树的形象。"槎槎牙牙"形容了老梅树的树枝交错,形象生动。 2. 忽开花,一花两花三四五花无数花。(突然间,老梅树开花了,一花两花,一直到四五十朵) - 这句话描绘了老梅树花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