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描写日出和大海的诗。“峰巅见沧海”意思是登上高峰就看见大海,突出了山高海阔的特点;“日出常先最”意思是太阳出来总是在最前面,突出了朝阳初升的特点。整首诗的意思是登上高峰就看见了大海,太阳出来总是在最前面。 【答案】 示例:登临高山之巅,便望见浩瀚的大海,太阳升起时总是最早照耀大地。(关键词:登临、高山、海、太阳)诗人登临高山之巅(点明地点),放眼远眺
注释 1. 倒着衣裳迎户外:指在灯节到来之前,全家人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迎接客人。 2. 尽呼儿女拜灯前:指让子女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一起拜祭祖先和神主牌位。 3.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喜庆的元宵节场景,家人欢聚一堂,共庆佳节。诗人用“倒着衣裳迎户外”形象地描绘了节日的盛况,家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欢声笑语地迎接来访者。“尽呼儿女拜灯前”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孩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
注释: 郁郁炎海旁,气蒸雾露毒。 得罪往投畀,幸贷吭颈戮。 彼心学圣贤,于义无不足。 奈何触主威,未尝有是辱。 译文: 郁郁苍凉的南海之滨,热风蒸腾,露气凝结成冰。 因得罪君王而遭贬谪,侥幸逃脱了被斩首的下场。 他心怀圣贤之志,行事合乎道义,没有过失。 然而却触犯了君主的威严,不曾遭受如此耻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唐介南迁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借对唐介遭遇不幸的感慨,表达了对唐介不屈不挠
【译文】 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 兹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 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 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 佛庙耸殿塔,装点绘图新。 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 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 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 陵谷千万古,岂无称道人。 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 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游记诗,写诗人在游览馀姚上林湖的所见所感。全诗以议论起,以议论结
【诗句释义】 长蛇:比喻唐介的才气和才能。齿牙:比喻唐介的文词锋利。毒:形容唐介的才能像毒蛇一样厉害。谁使赤手捕:是谁让唐介如此有才华?赤手捕:比喻唐介没有依靠,自己一个人去面对。 六月:指农历五月。河:黄河。破堤:决堤。六月河破堤:黄河在六月里决堤,水势汹涌。 捧块:指用土块、石头来堵决口。捍(hàn):防御、抵御。奔注:指水流湍急、猛烈。 匹夫:平民、百姓。徒昭昭:只是白白地显示出来。昭昭
【注释】 “木秀风所折”:意思是树木长得茂盛,就会被狂风折断。比喻人的才能出众,必然会受到排挤、打击。 “膏明自煎然”:意思是蜡烛燃尽了,光亮也就熄灭了,比喻人的才干被埋没了。 “折固理之必”:意谓人被迫害,是天理难容的(“折”同“摧”,意为摧毁),所以不能不遭受打击。 “明性其可迁”:意思是人的本性不会改变,所以不能改变(“性”同“生”,意为生存)。 “趋向人各异”:意思是人们的志趣不同。
注释: 1. 谏逐古今有,例为朝政疵。 谏逐:劝谏驱逐 古今有:自古以来都存在 例为:通常是 朝政:朝廷的政事 疵:缺点、错误 2. 况与廊庙臣,世复恶其私。 况:何况 廊庙:古代指朝廷,引申为高官显位 臣:臣子 世复:世人又 恶:憎恶、讨厌 私:个人利益 3. 安危治乱迹,此事姑置之。 安危治乱迹:国家的安危和治理的好坏 此事:这件事情 姑:暂且、暂时 置之:搁置起来,不去理会 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请注意错误。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注释】 1. 身任言责地:指身负重任,言出必行的重任。 2. 胡宁:指宋朝名臣胡安国。包心颜:比喻忠诚之心。践履天子阶:意思是要踏着天子的台阶,即要进入朝廷做官。 3. 谪(zhé):贬官、降职。随至:随着贬官而来。 4. 喋筛:犹喋血,形容为国而死。狈与豺:狼和豺都是凶残之兽,比喻奸佞小人。 【赏析】 《送唐介南迁》是一首赠别之作。首二句以“身任言责地,眼见公路埋”起,说明唐介南迁的原因
【注释】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陵:高大。润下,滋润下面。顾予:我。为:是。其长:指堤防的高大。跋履率旷野:指董役们长途跋涉,在荒野里筑堤。兹:这。不羞民社:不以为羞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海堤诗。诗人从海堤的修筑起笔,写海水之高与海堤之高大;进而写海潮之大浪,使海堤为之动摇。接着写筑堤人不畏艰险,日夜赶修;然后写海潮之退,百姓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