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
兹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
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
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
佛庙耸殿塔,装点绘图新。
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
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
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
陵谷千万古,岂无称道人。
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
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

【译文】

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

兹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

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

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

佛庙耸殿塔,装点绘图新。

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

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

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

陵谷千万古,岂无称道人。

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

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游记诗,写诗人在游览馀姚上林湖的所见所感。全诗以议论起,以议论结,中间四联全是记叙景物。前八句写山水之奇丽和自然之美妙,后八句写游览之乐趣。

首联“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说明作者认为,山水之美,不必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而应该用心去领悟、体味。这一见解非常独到,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颔联“兹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进一步强调了山水之美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这里,诗人把游览余姚上林湖视为一种难得的珍遇,值得珍惜。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颈联“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描绘了湖中景色的秀丽多姿。湖水平静如镜,映照着周围的山峰和树木。翠色山峦环绕四周,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一联不仅写出了山湖相映成趣的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力。

以下各联继续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写山中的青松郁郁葱葱,瀑布如白色丝带般飘垂而下。这里的“悬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瀑布飞泻的景象。

“佛庙耸殿塔,装点绘图新。”则描绘了寺庙中的佛塔巍峨壮观,装饰华丽,宛如新的图画一般。这两句既展现了寺庙建筑的雄伟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尾联“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进一步描绘了湖中景色的幽静美丽。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断崖上的石头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联“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则将视角拉高到山顶之上,俯瞰大海的壮阔景象。太阳从海边升起,总是比其他地方更早看到阳光的照耀。这里的“常先晨”不仅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赞叹,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尾联“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是春天的花还是夏天的草,都有它们独特的美和魅力。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赏,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尾联“陵谷千万古,岂无称道人。”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山水之美千百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否真的有人能真正理解并欣赏它的精髓?这里的“岂无称道人”既是对古人的质疑,也是对自己思考的总结。

尾联“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与言论关系的担忧。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够深厚,那么他的言辞就难以被人所信服;而且,如果他的言论远离了现实生活,那么这些言论就很容易被人们遗忘。这里的“德微言不信”,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个人品德和言论真实性的一种呼吁。

结尾“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用“樽酒”象征着欢愉和欢乐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在这里,他用“醉来事事均”来形容自己在游览之余能够享受到的快乐时光。这里的“事均”意味着无论做什么都是快乐的,没有烦恼和忧虑。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首诗以议论起,以议论结,中间四联全是记叙景物。全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反思。这种多元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